柒时代,爱看不看!《伟大辩手》:为理想与希望而辩
该影片取材于真人真事,以1953年的非裔高校——威利学院(Wiley College)为舞台,讲述了美国黑皮肤诗人马文•托尔森(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饰)在战后种族歧视甚盛的岁月里,指导并组建一支名不见经传的辩论队,并最终通过不懈努力赢得全国锦标赛冠军哈佛队的励志故事。在南方诸州,政府依旧沿袭着19世纪70年代制定的,对黑人实行种族隔离或种族歧视的法律。黑人没有选举权,并在社区、学校、交通等公共场所以及就业、婚姻、司法、军役等各方面受到残酷的隔离和歧视。
马文•托尔森作为一名有知识、有头脑、拥有高人一等语言天赋的,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杰出黑人代表,他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同胞们做些事情。于是在课堂教学之余,他开始着手在学校中组建黑人高校的第一支辩论队——威利学院辩论队。在他的精心挑选下,四名学生脱颖而出进入了辩论队——汉密尔顿•伯格斯(Hamilton,杰梅因•威廉姆斯Jermaine Williams饰)、亨利•劳伊(Henry,内特•派克Nate Parker饰)、唯一的女辩手莎曼萨(Samantha,朱尼•斯莫利特Jurnee Smollett饰)和年仅14岁的小詹姆斯•法默尔(James,丹泽尔•惠特克Denzel Whitaker饰)。
在辩论队组建之初,队员们对辩论几乎毫无概念,通过托尔森教授的言传身教,提高了队员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托尔森教授的影响下队员们掌握了唇枪舌战的武器,最终用思想的利器战胜对手。托尔森教授的反叛精神和充满激情,甚至略带激进的教学方式也因此经常受到激进人士的炮轰,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最终依靠团队的智慧和良知赢得最后的成功。
《伟大辩手》这部电影以辩论为主题,以托尔森教授带领的四人辩论队成长历程为主线,反映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黑人通过辩论反抗种族歧视的励志故事。作为影片的灵魂人物,托尔森教授亲眼见证了美国社会加之于有色人种的不平等,并深感自己有教化下一代的沉重责任。作为坚定的民权主义者,托尔森教授时常被当地人称为激进分子。但外界对他的指责和干扰他视若不见,一心将自己的革命激情付诸辩论,并将这种激情倾注于培养他一手组建的辩论队。此外,影片幽深、精炼的文字一方面烘托了托尔森诗人般的气质,另一方面也把观众引入对黑人生存现实的沉思。
为理想与希望而辩
——对手只不过是反对我所说真理的声音
影片的一大特色是将托尔森老师的激情和坚定的信念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这种激情和为理想而辩的信念也深深影响和改变了他的学生。结果可想而知,他如愿将辩论队送上哈佛的殿堂,并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果说教育激情是对教育的一种热爱、专注、投入、执着,是一种活力、一种朝气,一种敢于挑战、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那么托尔森教授堪称是具有教育激情的典范。
首先,托尔森教授对教授学生辩论充满热爱。这种热爱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另一方面是怀揣着为黑人争取自由权利的伟大理想。他在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便是诗歌。只见他一边口中诵读着经典诗词,一边登上讲台旁边的凳子并站在上面,声情并茂地继续他的抒情式诵读。深谙教育艺术的托尔森教授还善于抓住教育的良机,通过看似好笑的事例引出并不可笑而略显残酷的既定事实,这经常让学生陷入沉思。可以说,托尔森对教授学生辩论的热爱贯穿影片始终,正是这种热爱让他充满激情和动力,推动他不断邀请其他学校辩论队同自己的辩论队辩论,不断克服外界对自己指责的压力,甚至因此被捕也不放弃。
其次,托尔森教授是一个做事专注、投入的人。也许是因为他深谙修辞,托尔森教授兼具诗人的激情和专注。在他挑选辩论队队员时,小法默尔的小声低语被他发现,他随即向他提问,直至得到小法默尔满意的回答。为了训练队员们的发声,他让每个队员口含异物,并不断大声而清晰地对答有关辩论的“真理”。
谁是你的对手?(Who is your opponent?)
对手不存在。(He doesn't exits. )
为什么不存在?(Why does he not exit? )
因为他不过是反对我所说真理的声音。(Because he is a mute distant voice the truth that I speak the truth. )
谁是裁判?(Who is the judge? )
裁判是上帝。(The judge is god. )
为什么是上帝?(Why is he God? )
因为他决定谁胜利,谁失败,而不是我的对手。(Because he decides who wins or loses, not my opponent. )
再次,托尔森教授是一个坚定执着的民主斗士。托尔森教授是一个有思想,才华横溢的人,他百折不挠的反抗种族压迫的抗争精神和执着追求卓越目标的精神感染、改变着周围的人。他甚至将这种执着的理想追求升华为一种教育责任,即帮助那些来自社会底层、备受压迫的黑人学生找回自尊心和被压制的思想;教育他的辩论队学会用真理和语言为武器,为种族平等而辩。他所要真正传达给学生的是激起他们的信心和斗志,唤起他们的思想。用托尔森教授的话说,就是:“去找到,拿回自己的理性思想”。
与哈佛辩论队辩论的机会是来之不易的。直到快要登上前往哈佛大学火车的那一刻,队员们才获悉托尔森教授因为被政府监管而不能与他们一同前往。当威利学院辩论队兴致勃勃地来到哈佛大学即将辩论之时,主办方却又临时改变了题目——“公民的不服从比正义战争更有力”,威利学院作为正方。在这个悲喜交加的时刻,队员们却因在辩题论点上的不同观点发生分歧而产生矛盾。但最终他们都勇敢而理智地战胜了自私和不自信。可以说辩论队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托尔森教授的那份坚守的执着,最终为他的辩论队化解危机,实现了他们的辩论梦想。
托尔森教授的成功不仅是把威利学院辩论队培养成冠军队,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和精神指引着辩论队员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小法默尔,那个曾经年仅14岁的小成员,在5年之后成为全美最大民权组织之一的“种族平等委员会”创始人和领袖;女辩手萨曼莎则成为了一名民权律师,并领导了第一次乘坐种族隔离公交车以示威的“自由行”;亨利则进入了“白人大学”并成为一名牧师。
是什么精神激励着辩论队员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向成功?我想是托尔森教授教会学生的超越辩论的深刻思想。其一,辩论的意义不是说话技巧的简单博弈,而是话语权的争夺。托尔森教授引导学生,不要过分关注怎样把东西表达得更精彩,真正应该关注的是怎样思考本身精彩的东西,怎样去引领民众思考。其二,辩手有义务和责任去引领民众思考看似主流之外的重要东西。真正的辩论是要鼓励和引导人们推理、深思、宽容、忍耐,仔细考量各种证据。自古希腊开始,辩论便成为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等哲人寻求民主的最佳途径。托尔森教授也坚信,他们并不只为辩论而辩,是为自己而辩,为真理而辩,为黑人的权利和尊严而辩。其三,让真理自己说话。托尔森教授认为语言是比原子弹更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关键我们是否愿意放下自己的想法,让上帝做裁判,让真理自己说话。其四,辩论的精彩不是华丽的辞藻,也不是单纯的唇枪舌战,而是话语的力量。霍布斯曾说:“没有刀剑,话语不过是空话而已(Words is words without swords)”。人的话,没有自我成全的力量。换言之,如果没有一种力量将辩论的“所指”与“能指”弥合,将一切的虚空填满,那么辩论只能是辩者自我中心的一种膨胀。
我是柒时代,爱看不看!谢谢关注我,期待你的点赞评论。有问题可关注私信,有私必回!谢谢大家支持!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