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14 2024-04-24 17:47 admin

一、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你说的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作者:臧克家)这篇课文吧??

我好像记得,这篇课文我在读初中的时候也上过,但是印象已经有些模糊,不得已,又认真看了一遍。

你的问题是: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不少,我简单说说主要的、显著的:

1、对偶: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2、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等不一一分论):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化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3、比拟: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

4、夸张: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5、借代: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6、排比: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7、对比: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修辞手法众多(63大类、78个小类),就本文而言,还有其他一些高级的修辞手法,建议你和同学探讨,向老师请教。

二、说和做的文章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 它对表达文章的主题起什么作用?

文章《说和做》虽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但其中不少语言富有诗意,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四句十六个字,内容丰富,气势流畅,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精当凝练。又如,“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两个“不”、两个“无”,看来普通,但细细咀嚼,颇有韵味。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 灯火“漂白了四壁”地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再如“他‘说’了。”“他‘说’了:”“他‘做’了,”的排比段,感情如冲开闸门的潮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倾泻出对闻先生英勇精神的高度钦佩与赞扬。结尾“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是对闻先生人格的艺术概括,句式短促,音调高亢,节奏分明,言深意赅。散文中适当运用诗意的语言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能更为形象更为深刻地表现歌颂闻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的主题,能以文中包孕的感情、激情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

三、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

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

头发零乱、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

例如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

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

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

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

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

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

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多种方式的照应,一种气势,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第一。而所有这些照应,这两处也都是议论,也是全文的总结,有首尾照应。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这两处都是议论

五、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哪些修辞方法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引用、对比。突出他对“说”和“做”的态度和原则。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的大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字写得多而工整,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排比句突出闻一多的“说”是讲真理、倡正义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