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欣赏诗歌的方法有什么方法呢?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3-01-06 07:09   点击:20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欣赏诗歌的方法有什么方法呢?

欣赏诗歌最基本的方法。

1.标题切入。

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读懂诗歌,首先借助对标题的分析,窥见诗中蕴藏的丰富信息。比如通过标题,推知写作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把握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和意图;还可以看诗歌的题材类型。以地名为标题,一般是怀古诗。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多为咏物诗,以人物为标题,抒发的情感多是对下层人民命运的同情,或者是对历史名人的景仰、同情或身世之感。


2.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事”,就是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知道了人与事,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的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等。

3.把握诗歌的结构。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景和情,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正常情况下,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前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后两句,律诗的后两联,词的下篇是抒情部分。当然也有少数诗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4.把握情感。

赏析古诗最关键的是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首先了解诗歌体裁类别。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每一类诗表达的感情大体是一致的。比如“山水田园诗”一般是借景抒情,表达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恬淡、悠然自得、超然物外、厌恶官场的感情。“羁旅诗”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般表达日暮思归、望月怀远、羁旅愁思、久戍思乡、孤寂落寞之情。

其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眼中景心中情。眼中景为乐景,抒发的一般是乐情;眼中景如果是哀景,一般抒发的是哀情。但也有例外,比如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那这就采用了一种反衬的手法,目的让乐情更乐,哀情更哀。

最后抓情语分析情感。所谓“情语”,就是诗中能直接或间接表明作者情感的语言。这些语言是准确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最可靠的途径。景语有隐性景语和显性景语之分。显性景语是指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比如愁怨、恨、愤、忧、思、泪、闲等词语,这些词语,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应该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所谓隐性情语是指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词语。隐性景语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第二类是典故语。第三类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

二、语文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表达方式都有什么

表达技巧分三大类:

1、表现手法;

2、表达方式;

3、修辞手法。

1、表现手法:

常见的有:

衬托(也叫烘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对比:即正反对比。

象征:

抑扬:

铺垫与渲染:

托物言志:

联想与想象:

白描与细描(工笔):

粗笔勾勒:

用典:也叫用事。又分正用、反用、化用等几种。

2、表达方式:

有5种: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对古代诗歌鉴赏而言,“说明”不用,“叙述”与“议论”用得不多,所以主要是3种。

抒情:又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理抒情等。

3、修辞手法:

《教学大纲》规定的是12——15种;《考纲》上规定的是8——12种。

主要的有: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对偶、对比、衬托、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借代、引用、双关等。

三、诗歌鉴赏有何表达方法

一.鉴赏诗歌须具备的知识积累:

⑴常用的表述方式

“这首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⑵常说的表达方式指的是: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⑶常说的表现方法指的是:

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想象、联想、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

完成古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步骤

⑴诵读全诗,抓意象,悟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无论什么诗歌,无论写什么,总是为了表达某一方面的情感或思想。而诗又是最凝练的语言艺术,所以,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和要表达的思想,往往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或所叙的事中。

如:2004全国卷(山西…)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此诗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运笔朴素自然。从意象上说,此诗用了一个“秋风”,见到秋风,一种会产生时间飞快,一年将尽,而自己离家已久,何时是归期,故油然而生思乡怀人之情;一种会因秋风落木叶,气候转凉,引起心中的无限愁绪。此诗属第一种,用“秋风”点出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从叙事的特点上说,此诗抓住了一个典型的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十分逼真的写出诗人对家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⑵审题

审清题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艺术技巧的鉴赏。根据要求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就诗的整体要求呢,还是就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要求的呢。但是,不论如何要求,答题时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

如上例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是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此题虽然涉及到艺术技巧--“细节描写”,但并未要求对此进行鉴赏评价,而只是要求判断,其难度较低。其次要求对这个细节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分析,这就要求以理解全诗为前提进行分析。

第一问只要能判断出“行人临发又开封”属典型的细节描写即可。

第二问只要整体知道此诗是一首思乡怀人之作就容易设置答案了。

⑶组织答案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案必须简洁,点到为止,切忌罗里罗嗦。要注意语言的锤炼,尽量以诗化的语言答诗歌鉴赏题。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 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鉴赏示例 2004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鉴赏要求:

① 对杜甫的生平思想我们比较熟悉,故完全可以“知人论诗”

② 杜甫晚年漂泊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始终关注国运民生,希图能为国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志。

③ 此诗既有自我的评价(或者说是自嘲),如“乾坤一腐儒”;有心志的抒发,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④ 抓住几个典型的意象,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中有实有虚,有的既是实景的描写,又有喻义。

就此可以推断此诗为一首即景伤怀之作。

⑤ 审题。

第一题,对诗歌“意象”“意境”的赏析,涉及诗歌鉴赏最基本的常识。

答案为:“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第二题涉及对诗歌思想的评价,无论同意哪一种观点,都必须有理有据,必须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