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遵守规范。在交际应酬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以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际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礼仪,不仅要学习、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了就要使用,要将其付诸个人社交实践。任何人,不论身份高低、职位大小、财富多寡,都有自觉遵守、应用礼仪的义务。否则,就会受到公众的指责,交际就难以成功,这就是遵守的原则。没有这一条,就谈不上礼仪的应用、推广。第二,平等相处。在具体运用礼仪时,允许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但与此同时,必须强调指出:在礼仪的核心点,既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就厚此薄彼、区别对待。这便是社交礼仪中平等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三,尊敬他人。孔子曾经对礼仪的核心思想有过一次高度的概括,他说:“礼者,敬人也。”所谓敬人的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与交往对象既要互谦、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共处,又要将对交往对象的重视、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在礼仪的两大构成部分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方面,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为重要,它实际上是礼仪的重点与核心。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之中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掌握了这一点,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不失敬人之意,哪怕具体做法一时失当,也不能算是失礼。第四,真心实意。礼仪上所讲的真诚的原则,就是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待人以诚、诚心诚意、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达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所理解、所接受。与此相反,仅把运用礼仪作为一种道具和伪装,在具体操作礼仪规范时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或是当时一个样、事后另一个样,有求于人时一个样、被人所求时另一个样,则有悖礼仪的基本宗旨。将礼仪等同于“厚黑学”,肯定是行不通的。第五,宽以待人。宽容的原则是指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已,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而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在人际交往中,要容许其他人有个人行动和独立进行自我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已、不同于众的行为耐心容忍,不必要求其他人处处效法自身,与自己完全保持一致,实际上也是尊重对方的一个主要表现。第六,自省自律。从总体上来看,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与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构成。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这就是所谓自律的原则。古语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若是没有对自己有首先要求,人前与人后不一样,只求律人、不求律己,不讲慎独与克己,遵守礼仪就无从谈起,就是一种蒙骗他人的大话、假话、空话。
在日常生活或职场中我们都要注意礼貌用语,聊天时应该注意避开那些不合适的、不受欢迎的话题;
一旦做到避开这些不适宜的话题,我们就可以轻松自在地聊天,不必担心自己由于出言不慎,破坏愉快的气氛;
一般不受欢迎、代表性话题包括别人的私人隐私、意识形态、身体缺陷等
现代社会人们对隐私也越来越看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总是喜欢询问对方个人隐私方面的话题,很容易让对方陷入尴尬境地,谈也不是,不谈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