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春节礼仪的实践报告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2-05-09 14:53   点击:78  编辑:叶威   手机版

民间把过年给孩子们压岁钱叫散年钱。关于散年钱的来历,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早先的人认为小孩子是鬼背来的,所以要散年钱把鬼驱走,这样就能拉住孩子的魂,所以压岁钱也叫压魂钱。
中华民族是重礼仪重情义的民族,每逢春节,礼尚往来,走亲访友,到朋友同事家串门拜年,少不了给人家的孩子散一点年钱,也正是显示友情、人情的好方式。现在的孩子都只有一个,金贵,年钱自然也少不了。若问为何这样?高兴啊。
平时中国人生活都很节俭,对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视这一点,但人们对过春节时给孩子散年钱这件事,却无人非议。因为散年钱是中国人注重亲情的一个侧影。春节时合家团聚,让人倍感亲情浓郁。远方归来的叔叔大姨们,看到自己的晚辈成长起来,仿佛看到自己的童年,一边把准备好的礼品送给家里各人,一边给奶声奶气的侄儿辈们散一些年钱,好让孩子们能够按他们的心思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孩子们呢,就在此刻认下自己的亲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和承认。我们小时,那些叔伯们散给我们两角、三角、八角、一元的年钱,我们心里的欢喜和叔伯们那亲切慈爱与关怀的面容还历历在目。我和弟妹们私下窃议:他们是我们的亲人吧?不然他们为啥散年钱给我们?
现在散年钱的情形让人始终有一种缺憾,金钱、物质的成份多了,感情的成份少了,年钱里缺少了往昔浓浓的情意。我真担心,如今这些孩子长大后,是否还能记得我们今天的面容?也许只记得钱了。


关于春节的习俗礼仪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然盛行。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具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等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相互道贺祝福,祭祖等活动。
  
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