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春秋时期坐姿礼仪?

243 2024-04-27 09:11 admin

一、春秋时期坐姿礼仪?

“安坐”——古代最合礼仪的坐姿

  古代的“坐”与现代的“坐”并不一样。在秦汉以前,“坐”的概念比较宽泛,“坐”、“踞”、“跪”、“拜”等都属于坐的范畴,这是当时最合乎礼仪的坐姿。“坐”,又叫“安坐”、“正坐”、“跪坐”,成语“正襟危坐”里所说的“坐”,指的就是这种坐法。

  安坐,是早期最体面的一种坐姿,即以膝居地,小腿平置于地,臀部贴于脚后跟。据考证,安坐源于神灵安置受祭的特殊姿势“尸坐”,乃一种权威姿势,当时的贵族或者有身份者,在公开场合都是这么个坐法。

二、春秋时期礼仪有哪些?

1、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出自《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尊师重教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可见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等级森严

春秋战国时代是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的时代,是先进的封建生产关系战胜落后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时代,在学术上是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空前活跃的时代。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3、决战需求神问卦

春秋时期,两国之间即使要决战,也要在宗庙进行求神问卦,到了战场还要常常要进行卜筑,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开战。

4、天神祭祀

凡在天之神,都属于天神祭祀,包括祭至高神(天)、各类天体(日月星辰)、各类天象(大雩寒暑)等。祭祀至高神一一“天”

“天”有其喜恶,也会因其喜恶而庇佑或惩罚人间的君主。人间君主自称“天子”,假借与天的虚构的血缘关系来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也因此,郊天之祭,成为了两周时期最为隆重的祭祀。

5、咂酱之礼

中国制酱和食酱的历史悠久,当时的酱叫“醢”,《周礼》记载“百醢”,可见当时制食酱品的发达。

据《周礼·天官》所记,周天子祭祀或宾客用羞“百二十品”,用酱“百二十瓮”,这百二十瓮酱包括醢物六十瓮、醯物六十瓮,都是动植物食料加调味品炮制的复合调料。肴馔百二十品配酱百二十瓮,一肴配一酱,这是周王创下的前所未有的王室饮食制度。

三、有那些春秋时期的精彩故事?

我说几个比较感动我的。

1、晋楚泌之战,楚国大胜,楚庄王于是率军围攻宋国都城睢阳,宋国执政大夫华元派人向晋国求援,由于邲之战的惨败,晋国无力救援,于是派大夫解扬忽悠宋国人,半路被楚军抓住了,楚庄王对解扬说,只要解扬对宋国人说晋国大军不会来救援宋国了,就放了解扬,解扬假装答应,第二天解扬却对宋国人说晋国大军已经出发来救援宋国了,楚庄王大怒,要烹杀解扬,解扬说:接受国君的命令叫做“义”,执行国君的命令叫做“信”,完成了国君的命令叫做“忠”,我已经完成了国君交给我的任务,作为晋国忠义的臣子,我问心无愧,我作为忠义之人,楚国却要对我加刑,看来按照楚国的法律,忠义的臣子应该被烹杀。楚庄王于是便放了他,还送给他不少礼物。

2、还是泌之战,晋国大夫智瑩被俘虏,后来晋楚两国交换战俘,临行前,楚共王举行宴会送智瑩,宴会结束后,楚共王问智瑩回国后如何报答他,智瑩说:承蒙君王恩惠,能回到晋国,如果国君赦免我罪行,让我继承家族的职位(智氏家族是晋国的卿族),让我率领晋国的偏师保卫晋国边疆,到时候即使碰到大王的军队,我也绝不避让,一定会力战至死,以此尽到我作为晋国臣子的职责。楚共王很感慨,说了句:看来寡人不能和晋国争衡啊。(重耳直呼内行,后来智瑩当上了晋国的元帅,用“三架疲楚”之计拖垮了楚国,智瑩就是智武子)

3、晋楚举行弭兵会盟,在庆贺的宴会上,楚国令尹屈建询问晋国元帅赵武:“范武子(就是士会)这个人的德行怎么样?”赵武回答:“这个人把家务治理得井井有条,他所说的每句话都很光明磊落,没有什么欺诈隐瞒晋国人的行为,他的祝史向鬼神表示信用,从来不说一句假话。”,屈建听了很感慨,回去跟楚康王说这件事,楚康王也很感慨,说“士会真是品德高尚啊!难怪他能辅佐五位晋国国君,并且让晋国成为诸侯盟主”。

4、还是赵武,赵武有一次和叔向到晋国的墓地九原游玩,赵武问叔向,“如果晋国那些死去的卿大夫活过来,我会和谁合得来?”叔向说:“是阳处父吗?”赵武回答:“不对,阳处父这个人虽然很廉洁正直,但做事太蛮横,最后不得好死,他的智慧不值得称道。”叔向说:“那一定是狐偃了”,赵武说:“不对,狐偃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自己的君主,他的仁德不值得称道。”赵武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我认为我和士会合得来,士会采纳好的建议不忘记提意见的人,谈论自己的功绩不忘记自己的朋友,侍奉君主不拉帮结派,推举贤臣不阿谀奉承。”(士会真是君子啊!赵武也是一个君子啊!)

5、这次是楚国令尹子囊(即公子贞),楚共王死前遗命把自己的谥号定为“灵”或“厉”,楚共王死后,楚国的卿大夫们请求遵从王命,令尹子囊却说:“君王统治威名赫赫的楚国,震慑南方的蛮夷,让楚国的势力直达南海之滨,让他们从属于华夏(楚国把蛮夷的帽子送给了楚国以南的兄弟,楚国不再是蛮子了,是华夏大国),又知道自己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共”吗?”于是楚共王的谥号就定为“共”了,当时吴国侵犯楚国边疆,子囊率军前往讨伐,战事不利,半路撤退了,回来后得了重病,临死前,把他的接班人、下一任楚国令尹子庚找来,对他说“你一定要增修楚国郢都的城墙,防备吴国那帮蛮子打过来”,说完就去世了,《左传》非常称赞子囊,评价说:“自己的君主去世了,不忘记增加他的名声,临死之前也不忘保卫国家社稷,这就是忠臣!”,这就是成语“楚囊之情”的来源。

四、春秋时期名人?

鲁庄公,鲁闵公,鲁桓公,鲁隐公,鲁隐公,柳下惠,颜回,吴起,师文,高渠弥,郑昭公,祭仲,郑庄公,郑庄公,郑武公,子产,陈灵公,季孙行父,左丘明,曹刿,鲁班,伍子胥,孙武,吴王夫差,吴王姬僚,吴王阖闾,吴王寿梦,齐国商人范蠡,西施,范蠡,鹿郢,勾践,允常,晋献公,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赵衰,晋襄公,子产,叔向,赵鞅,李悝,李冰,商鞅,晏婴,吴王僚,专诸,赵衰,百里奚,蹇叔,鲍叔牙,狐偃,介之推,管仲,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周桓王,齐桓公,宋襄公,周平王,秦襄公,郑庄公,孙膑,庞涓,孔子,鬼谷子,昌平君,吴起,伯禽,微子,墨子等。

五、春秋时期贵族等级?

中国直到春秋时期还处在部族国家阶段,各级贵族掌握着政治权力。周天子以下的公、侯、伯、子、男各级贵族分封于各地组建国家,号为“诸侯”。

周天子的朝廷有公、卿、大夫等贵族主持朝政,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也依靠卿、大夫等贵族执掌政务,分工有管军事的司马,管司法的司寇等,但这些贵族各自有封地、采邑,全都世袭职位,号为“世卿世禄”。

卿有上、中、下之分,大夫也有上、下之等,一般并没有明确的文、武官职分类。

平时在朝处理政务,有些被天子或国君指定为执政,统揽全局:在战争时期一般卿受命为“帅”或“将”(都是指挥的意思)领军出战。据《公羊传》解释,如果领兵的贵族地位高、而且军队规模大,就称之为“帅”;如果领兵贵族地位高而军队规模不大,就称之为“将”。由于上卿经常领兵,因此也尊称为“将军”。

临战时,将、帅会分派大夫为“尉”、“御”、“右”等战术指挥职务。

六、春秋时期秦国爵位?

古代的高官大员,除了官职的名称合品位的登记以外,光地还按照他们的功劳大小授爵,作为恩宠。古代典籍中经常出现的公、侯、伯、子、男等名称,就是爵位,还有食邑几百户等名称,这就是按爵位等级给予的特殊待遇。它们与官职没有关系。

早在西周的时候,实行了分封制,就规定了爵位有五级: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爵位是世袭的。当时,诸侯有封国,公爵称公国,侯爵有侯国,在封国内,世代掌握统治大权,只是定期向周天子朝贡述职,承担出军赋与兵役的义务。诸侯友分赐他所属的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大小也按爵位等级而定,这叫做“采邑”,或称“采地”。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地位,并对诸侯承担义务。《汉书刑法志》说:卿、大夫的采地大约有一百里范围,几万户人家,戎马有四百匹,兵车有一百辆,称为百乘之家。采邑原来是世袭的,卿、大夫世世代代以采邑内的收入作为食禄,所以采邑又称为“食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相互兼并,封国、采邑的范围发生变化,世袭制度也逐渐废弛。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规定以军公授爵,公有二十级爵位:1公士;2.上造;3.僭枭;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 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这二十个爵位中,1到4相当于士;5到9相当于大夫;10到18相当于卿;最后两级相当于诸侯。其中有的原来是官职名称,如“庶长”原来是春秋时秦国掌军政大权的官职;“大上造”原来是春秋战国初期秦国的最高官职,又叫“大良造”;但定为爵位名称后,就只有荣誉称号,不再是实际官职名称了。当时这些爵位是没有采邑的。

秦汉时代实行郡县制。只是汉代初期仍有部分封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就全部实行郡县制了。汉代的封爵只有王、候两级。皇帝的子、弟封王;异姓的功臣封候,统称列候。封了王、候,就有封地,但与周朝按封地的大小区分者不同,汉代受封爵者既没有在封地内统治的权利,食禄也该为以征收封地内居民的赋税拨充,按民户多少计算。例如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在汉高帝六年正月大封功臣,刘邦在宴会上说;张良虽无冲锋陷阵的战功,但是在帷帐中出谋划策,使千里之外的战争获得胜利,这就是张良的功劳。他让张良在最富饶的原齐国(今山东)境内选择三万户的地方作为封地。但张良谦让,只求得封给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就够了,因为张良在留县遇到刘邦,跟着起义的。于是汉高帝就封张良为留侯,侯是爵位,留是封地留县,但这只是把留县的人民交的赋税拨给张良享受,并不是张良到留县去统治。张良当时的官职是行太子少傅事,主领东宫的家属,又常替皇帝出谋划策,职位比留县的统治者——县令要高得多。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把张良的传记提名为《留侯世家》。张良在受封以后曾经说过:“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一个老百姓能封为“万户侯”,那是封建社会最富贵显达的了。

七、虢国夫人春秋时期?

虢国夫人是唐代玄宗李隆基爱妃杨玉环的姐妹,因为杨玉环得宠,身份高贵,据说十分美貌,有幅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

八、春秋时期礼乐制度?

是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周朝的礼乐制度是以礼仪和音乐等级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礼仪制度包括礼节和仪式。音乐等级体现和乐悬。

九、春秋时期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这里有一些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供您参考:

1. 孔子见鲁哀公: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经在鲁国担任过官职。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国家?”孔子回答:“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后来成为了孔子思想的核心。

2. 伍子胥复国:伍子胥是吴国的大将,当吴王阖闾被越国所败后,他被流放到越国。伍子胥没有放弃复国的希望,而是在越国卧薪尝胆,最终带领吴国军队打败了越国,成功复国。

3. 郑国渠成之战:郑国和楚国为了争夺渠道,爆发了一场战争。郑国的管仲奉命率军前往作战。管仲在战争中采取了策略,成功地把楚国的军队引向湖中央,然后打破堤坝,大量水灌进湖里,楚国军队被淹死。

4. 孟子见齐宣王:孟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大儒,他曾经在齐国担任过官职。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什么是仁?”孟子回答:“仁者爱人,不仁者恶人。”这句话成为了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5. 晋国灭亡: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大国家,但由于内部混乱和外部侵略,最终灭亡了。晋国灭亡后,诸侯国纷纷崛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了。

这些历史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和政治情况,也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智慧。

十、春秋时期的演员?

优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宫廷艺人。以表演为业,过去宫廷表演的人叫优伶,加上他名孟,故得优孟的名字。他从小就擅长表演,优孟成年后身材高大,更富有辩论之才,经常用谈笑的方式委婉地劝谏。

优孟生活在春秋霸主之一的楚庄王时期,所以留下的故事也和楚庄王有关。  

据说楚庄王爱马是出了名的。他曾有一匹好马,楚庄王非常喜欢它,经常给马穿上绫罗绸缎,把它安置在华丽的宫殿里,专门给它准备了一张床作卧席,拿枣脯喂养它。马的生活水平过于优越,肥胖得不得了,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最后生病死了。楚庄王非常伤心,命令大臣为死马治丧,准备用棺椁装殓,按大夫的葬礼规格来安葬它。庄王身边的大臣觉得这事太过分,争着劝谏,不同意这样做。庄王大怒,下令说:“如果再有胆大敢为葬马的事情来进谏的,立刻处死!”这事后来被优孟知道了,他随后就走进宫殿大门,仰天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庄王很吃惊,问他为什么哭得这么厉害。优孟哭涕着回答说:“宝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理应厚葬。堂堂楚国,地大物博,国富民强,有什么要求办不到?大王却只用大夫的规格安葬它,太薄待它了。我建议用君王的规格来安葬它。”

优孟智劝楚庄王

庄王忙问:“那应该怎么办好呢?”优孟回答:“用雕木的美玉做棺材,用最上等的梓木做外椁,拿樟木等贵重木材作装饰,再派几千名士兵挖掘坟墓,老人和孩子背土筑坟,然后,让齐国和赵国的使节在前面陪祭,韩国和魏国的使节在后面护卫。安葬完毕之后,再为它建立祠庙,用猪、牛、羊各一千头的太牢礼来祭祀它,并且安排一个一万户的城邑进行供奉。诸侯各国如果听说大王这样厚待马匹,肯定会影响很深刻,都会知道大王把人看得很低贱,却把马看得很重。”

庄王恍然大悟地说:“哎呀!我怎么竟然错到这种地步!那现在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请让我用对待六畜的方式来埋葬它。以土灶为椁,用铜锅做棺材,用姜和枣来调味,再加进木兰,用稻草作祭品,火光做衣服,把它埋葬在人们的肠胃里,这样就可以让它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了。”庄王同意了,于是就派人把马交给主管膳食的太官,并且告诫大臣们,让他们不要宣传庄王原先的打算。最后大家把马肉都吃进了肚子了,马也下葬结束了,结局是皆大欢喜。  

这就是“庄王葬马”的故事,还有一个更有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 

孙叔敖(约前630-前593)是春秋时期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人,楚国名臣。被楚庄王举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但就这么一个有卓越表现,对楚国贡献很大的人,却无法保证他的儿孙也能高枕无忧。

芍陂(今安丰塘)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

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个贤人,所以生前一直很看重他。就在孙叔敖病重快要去世的时候,他嘱咐自己的儿子说;“我死了以后,你没有了依靠,说不定会贫困,如果那样的话,你就去拜见优孟,只要说你是孙叔敖的儿子,他就一定会帮助你。”

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果然穷困潦倒,过了几年,不得不靠给人背柴度日。有一天,他遇到了优孟,就对他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去世前,曾嘱咐我贫困的时候拜见您。”优孟打量了他一番,说:“你别出远门。等我消息。”随即,优孟回家,命人缝制了类似孙叔敖的衣服帽子,给自己穿戴上,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一年多以后,优孟简直就是孙叔敖在世,连楚王和他左右的大臣们都分辨不出来。庄王举行酒宴,优孟穿戴一番,上前敬酒祝寿。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了,要任命他为宰相。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商量,三天以后再来就任宰相。”

三天以后,优孟来了。庄王问:“你妻子说了些什么?”优孟答:“我妻子不同意,她说楚国宰相不值得做。孙叔敖身为宰相,忠诚廉洁,所以楚王才得以称霸。现在他死了,他儿子却连立锥之地都没有,穷得靠背柴维持生计。在楚国做宰相,不要不要。”庄王听后感到惭愧,立刻向优孟道歉,并马上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的四百户封给他,用来供奉孙叔敖的祭祀,后来孙叔敖家传了十代,香火依然很旺盛。

优孟正是用自己的智慧来巧谏君王,让君主自己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所不妥,这样,君主才能真正的改过自新。试想,如果直谏的话,未可见能取得那么好的效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