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式等。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它是以尊重他人和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即做到仪表端正,言语动作谦虚恭敬,待人和气。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际过程中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以及予以必要的协助和照顾等类的各种惯用形式。仪式是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和规范化的活动,是举行典礼的形式。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如今,科学进步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要求人们将道德礼仪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1)礼仪与自身素质修养
礼仪是通过人们的日常社交活动表现出来的,但它的意义、功能不只在于个人或组织自身。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如果对方属于不同社会组织,他们就分别代表自己组织的形象;如果双方属于不同的地区,就分别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习俗;如果双方分别属于不同的国度,他们就体现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因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真实反映。
在公共关系活动中讲究礼仪,不仅能够树立组织、地区或国家的良好形象,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而且有助于加强人们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使双方之间的情感得到沟通,紧张状况得到缓解,从而有肋于事业的成功。
礼仪规范要经过学习、训练才能掌握,但礼仪水平不是简单地学习、仿效就能达到。从这个意义上说,礼仪不是按一种规格要示的机械动作,而是人们自身思想水平、文化修养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特别是一些日常交往、不经意的场合就更加如此。富有教养的人在社会交往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礼仪良好的礼仪并将其化为自觉的行动。
礼仪与传统
在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礼仪教育的内容占有相当的比重。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礼”的教育。孔子曾提出:“不学礼,无以立”。他非常重视学生在日常言谈举止方面的礼仪教育。对于礼仪仪式的分寸,孔子也有清楚的论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了礼节仪式与情感思想要配合恰当。孟子曾说:“礼,恭敬礼之心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主张交往中的双方要相互敬重。荀子指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认为礼仪对事业成功、社会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人们重视礼仪教育,留下许多讲究礼仪的佳话,关于礼仪规范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礼仪传统。在我国近代和现代历史上,也有许多伟大人物,他们不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创立了丰功伟绩,而且在继承发扬我国优良礼仪传统方面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号召,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这既是建设民主、繁荣、富强的现代国家的需要,也是我国礼仪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因此,不管我们学习什么专业,准备从事哪一个岗位的工作,都应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表现出良好的礼仪风范,为我们的“礼仪之邦”再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