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小学生日常社交礼仪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2-06-13 14:37   点击:119  编辑:卞树   手机版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使你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使你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使你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使你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使自己变得充满魅力。
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
、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
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
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
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
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
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
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
场作戏,言行不一。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
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
,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
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
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课堂上要注意哪些礼仪,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这个特殊的职业,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而在这一阶段,是离不开老师的教导的,而尊师重道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种美德,那么,你知道学生课堂上有哪些礼仪要注意的呢?
学生课堂上要注意哪些礼仪
一、 课前准备充分
学生应在课前两分钟内进入教室,准备好教材、笔记本等学习用具,整齐放在课桌左上角,关闭手机,主动配合教师调试教学仪器。
课前由值日生把黑板擦干净,讲台物品摆放整齐,无粉笔灰。
二、 严守作息时间
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上课预铃响时,学生应迅速进入教室安静端坐(室外课要在上课场地排好队),恭候老师上课。
若迟到,应在教室门口喊“报告”,得到老师允许后进入教室,在走向座位时,脚步要轻,迅速坐好,尽量减少对课堂秩序的干扰。
三、问候诚恳整齐
上课铃响后师生互相问候,学生起立、坐下的动作要迅速、整齐,精神饱满,问候“老师好”的声音应统一、洪亮。



四、 仪表端庄规范
整齐穿着校服进入课堂,仪表符合学校《学生仪表规范标准》。
五、 遵守课堂纪律
尊敬老师,专心听讲,坐姿端正,保持课堂安静。
听从老师的统一安排,不擅自行动,杜绝讲话、疯闹、顶撞老师等扰乱课堂秩序和有安全隐患的行为,不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
在违反纪律时,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帮助,不顶撞老师;
在动作幅度较小的情况下热心帮助、提醒身边同学纠正不规范行为;
下课铃响,教师宣布“下课”后,主动让听课教师先走再文明有序离开教室。
六、 学习认真虚心
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并做好课堂笔记;
正确、礼貌地对待老师提问,能回答的应及时举手示意,得到老师允许后,要立即起立,站势、表情大方,声音要洪亮清脆,要养成讲普通话习惯,同学回答问题时应认真倾听,若有不当,不能哄笑议论。
七、教室整洁有序
自觉维护、保持学习场所的环境卫生,物品摆放有序,符合《教室物品规范化摆放要求》;值日生应在下课后及时擦拭黑板,清洁讲台,准备迎接下一堂课的老师到来。
八、养成好习惯
1、会“坐”的好习惯:
● 头正、肩平、身直、足安;
● 两上臂平叠放于桌面,头部向前平视,不做小动作;
● 养成良好坐姿,书写时,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书桌一拳远;读书时,两手持书的下角,书斜立放于桌上。
2、会“看”的好习惯:
课堂上不东张西望,眼睛会看(适当的时候看着适当的地方:该看老师看老师、该看黑板看黑板、该看书时则看书。)
3、会“听”的好习惯:
● 听老师讲课:听清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避免走弯路;对教学重、难点和疑难问题,集中注意力听,不插嘴,力求解决;
● 听同学发言: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不议论,仔细分析正误,启发思维;
● 排除内心环境和身边同学的干扰,倾听与学习相关的讲话。
4、会“思考”的好习惯:
● 思维跟着老师走;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用已学的知识或联想到的知识组织好语言,及时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
● 学习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 学习中能够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大胆质疑;
● 学习中遇到困难力争自己动脑筋解决;
● 在课内、外学习中能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5、会“发言”的好习惯:
● 发言要用普通话,课堂不说与学习无关的内容;
● 课堂上不交头接耳说小话,想交流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想法时应先轻举半臂右手示意老师;
● 老师提问到自己时,应马上起立,大声回答;
● 起立发言:经老师允许后立即起立,成立正姿势(两腿并拢,抬头挺胸收腹,双手自然下垂放于大腿外侧),眼睛望老师,说话声音洪亮,大方得体。同学答问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认真思考,等待同学发言完后再补充。学生发言正确或有创意、深度,老师应恰当地给予评价,必要时,可以鼓动学生击掌祝贺,其节奏为“ⅹⅹ ⅹⅹ ⅹ”。
● 小组发言:征得组长同意后,在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声音不能过大或过小,以小组内同学刚好能听清楚为宜,说完立即坐好;
● 发现老师失误时,不要嘲笑或故意使老师难堪,而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场合,委婉地向老师提出。



6、会“合作”的好习惯:
● 小组合作,听组长安排;
● 按组长分工要求力求做好自己的事;
● 小组交流声音控制在本组刚好能听清为宜;
● 按老师要求合作完后,立即以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和全班同学;
● 当同学向自己请教问题时,不应傲慢,应态度诚恳,语气谦和;
● 当同学向自己借文具或其他物品时,如果不能借予,要诚恳地讲明原因,不要生硬拒绝。
7、会“笔记”的好习惯:
边听边思考,边思考边记忆。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或者在书上,卷子上圈圈点点。
8、会“书写”好习惯
● 静心,保持良好书写姿势,书写正确、规范、工整、美观;
● 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
● 写字时,低年级尽量少用橡皮擦;中高年级尽量不用修正纸、修正液。
9、会“上台讲解”的好习惯:
学生到讲台前演示、解答问题,上、下脚步要轻,态度自然,声音洪亮,举止大方。
10、专注学习好习惯:
课堂上不吃零食,不喝饮料,不做任何与本堂课学习无关的事,未经老师允许不得随意离开教室。
11、公共教室上课好习惯:
在公共教室上课,须听从指挥,爱护仪器设备,保持室内清洁、安静,不得在桌、椅、墙上等地方乱涂乱划,离开时检查公共教室卫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