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衣着真的会影响对人的印象吗?有什么影响?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2-08-15 12:17   点击:237  编辑:池莺   手机版

谢谢邀请,不一概而论,当然一个搭配协调,穿着整洁得体,外观清爽,印象自然好,关键是能产生信任度。

谢邀请:

当然,中国有句老话:人靠衣服,马靠鞍,衣服是对人的第一印象,代表一个人的品味和态度,尊重自已,也尊重别人。

你认为学形体礼仪好吗,为什么?

谢谢邀请!健康的体魄、优美的仪态、匀称的体型是人体美的主要特征。礼仪的根本:恭敬之心常在。一个人有着优美典雅的站姿,文雅端庄的坐姿,流畅稳健的走姿,美观大方的蹲姿,热情礼貌的举止和神情,就拥有高水准的、符合职业形象要求和适应社会交往的礼仪标准!

我认为学形体礼仪很有必要,我很喜欢形体礼仪技巧,形体姿势是很讲究的,特别作姿要到位。

我国是礼仪之邦,讲文明礼貌,言行谈吐都有讲究,“行有行姿、坐有坐姿”,男人特别要正衣冠,女人讲究是:“笑不露呲、行不露足”。

红白喜事都有礼仪形姿,如行菊躬礼,身子弯腰九十度才到位。

有些形体礼仪,现在都失传看不到了。所以,现在有必要开设“形体礼仪”这门课程,把中华文明礼仪继续传承下去。

今人喜穿“汉服”,是历史的倒退,还是文化的复兴?你怎么看?

是一种民族礼仪习惯,也是民族之帮的标记。所以穿汉服是一种民族之帮的自尊也是对外的尊重。并非历史倒退!是兴帮团结的民族气节的象征

如果不是端午节那天,在午夜的电梯里偶然遇到两个身穿汉服手拿圆扇背对着我的女孩,我想我也不会在偶然间对汉服这个消失了300余年的“古老”物件产生太大的兴趣。

对于“时髦”的服饰我向来反应都很迟钝。穿衣与我这个市井粗人而言无外乎两点:一可遮羞蔽体;二可御寒遮阳,如此而已。

历史不会因汉服满大街而倒退,也不会因你拒绝穿汉服,文化就复兴。现代人穿汉服多半是源于市场炒作和个人爱好。

1:汉服,词条的解释是“汉民族传统服饰”。

《尚书·正义》里有云: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历史学家钱穆以前说:“什么是中国,衣冠华夏就是。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再看古往今来关于服饰的一些诗句——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舞。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

可见,服饰不单单是一件包裹肉体的“兽皮树叶”,而且还可以理解为迈入礼乐治国的人文社会的一种重要标志。

现在的问题在于,汉服诞生的原生文化土壤可能早就已经贫瘠不堪了——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知名媒体对身着汉服的一些小哥哥、小姐姐的街头采访,当被问及什么是“胡服骑射”、“被发左袵”、“剃发易服”时,大部分人都表示不知所云,偶有答上一二,似乎也是牛头不对马嘴。

所以,把穿汉服和文化复兴“绑定”在一起,在我看来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了。“文化太重”,现在的汉服恐承受不起。

2:优胜劣汰,一直都是自然界里永恒的生存法则。服饰亦然。

汉服按组成部分可分为上衣和下衣。上衣为衫、襦、袍、袄、罩衣;下衣为裙、裳、裈、袴。

按层次可分为内衣、中衣和外衣。

按使用场合可分为工作出行时穿的便装;会客宴饮时穿的正装;节日庆典时穿的盛装;婚礼祭祀时穿的礼服。

今天我们在地铁上、公园里、大海边、长亭外,所看到的大部分汉服都是正装或礼服。

试想一下,如果你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广袖长裾、交领右衽在厨房里切土豆丝该是何等的搞笑和不便?

当然,汉服里也有短褐,也叫竖褐,也就是紧口贴身的“工作服”,可即便简单如此,穿起来也是相当的麻烦。实用才是王道。对于眼下以效率著称的现代社会,“回归汉服”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昙花一现罢了。

3:2018年10月27日,第六届西塘汉服文化周如期举行。据某猫一汉服专营店统计,其当月汉服销量为108476套。

炒作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据说,当年黄某清掌掴清史学者阎崇年教授的一大要因就是为其汉服店“打开销路”。

毋庸置疑,汉服的确华丽繁复,飘逸流畅,上下游走之间,古典之美无不让人为之侧目。

但消费者在掏钱之前应该想清楚的是,到底自己为什么要买汉服、穿汉服,赏汉服?是因为真心喜爱,还是盲目追风,抑或经不住市场此起彼伏的轮番恶炒?

当我坐在烧烤店里撸着羊肉串,喝着啤酒,看着斜对面身穿唐代“情侣装”汉服的男男女女,脑袋里忽然闪现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到底我穿越到了盛唐,

还是他们穿越到了现代?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