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礼仪”。我们可以说是为了形象、为了效能、为了服务等等,但如果概括成一个字,学礼仪就是为了“美”,为了个人拥有一种美好的形象,为了组织享有一种美好的声誉。对任何组织来说,不管它是营利,还是非营利,形象是最根本的。形象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也是赢得他人了解、理解、支持、信任的基础和条件。仅对个人而言,形象也是我们获取职业成功的一件法宝。女性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必须非常注重自己的职业形象,而不是女性的性感形象。当然男性也同样要注重自己的形象。有一本书的名称叫“美的力量”。“美”至少有三个力量:第一个力量是能吸引眼球。有人把当代经济称之为“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美”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使自己得到更好的评价。在北京职业礼仪大赛中,主持人问天安门广场国旗班班长史涛,“当你在执勤的时候,你会朝女性看一眼吗?”史涛的回答是“假如这位女性很美,我不仅看一眼,还要看好几眼”,当时观众抱以热烈的掌声。他在这么神圣而庄严的地方,都要朝美的人和事看,何况生活当中的你我。第二个力量就是能获得帮助。行为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测试,他让一位女演员扮演了五个不同的角色,站在马路边拦车。第一个角色是一位白领女性,穿着时装,他在马路边等了一分半钟,过了60多辆车后,有人让她搭车。第二个角色是一位孕妇,他等了两分多种,过了100多辆车后,有人让她搭车。第三个角色是一位老年妇女,她等了五分钟,过了200多辆车后,有人让她搭车;第四个角色是一位女西皮士,穿得破破烂烂的,她等了十五分钟,过了350辆车后,才有人让她搭车;第五个角色是一位时髦女郎,穿着有线条的服装和高跟鞋,打扮得非常得体、时尚,她等了30秒钟,就有人让她搭车了。由此专家得出一个结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只有年轻才会获得帮助,美丽更容易得到帮助。第三个力量就是能增进人际的吸引。心理学上通过大量测试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具有良好形象、修饰得体的人,会更令人感到可亲、可敬、有魅力、有能力。我们往往会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母亲是美丽的,父亲是能干的。有一位教体操的老师,给他上高中的女儿去送雨伞,周末女儿回家跟母亲说,她感到很自豪,因为她的妈妈漂亮、有气质,同学们都很羡慕她。在工作当中,我们也希望自己的上司、同事是一个美丽、能干的人。所以,美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吸引与沟通。我们经常说“出门看天气,进门看脸色”。我在办公室工作,掌握了一个工作方式,有人进我办公室,我总是站起来去迎接他,走的时候我总是站起来目送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虽然有的事情办不成,但通过友好的态度和行为可以弥补对方心中的遗憾。这是一种工作方法。当然,美的力量还能让你更好地展示才华,令人尊重等等。说到底,我们学礼仪就是为了从某些方面提升我们的形象。
对孩子进行文明礼有什么意义
“礼仪不用花钱购买,却能透露一个人的身份。”礼仪是什么?有人把礼仪理解为繁文缛节,觉得那都是虚伪的客套,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也有的人认为学习礼仪是成年人的事,比如社交方面的礼仪,幼小的孩子又不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学习那些繁琐的礼仪很不现实。其实,这也是对幼儿礼仪的误解。幼儿礼仪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长期以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幼儿期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礼仪启蒙教育应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起点要低,训练要实,方法要灵活多样;应充分发掘潜在的教育因素,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影响,因为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的反复性的工作,让孩子长期生活在讲究文明礼仪的环境中,使礼仪教育得以延续和进一步加强。幼儿时期正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
概括而言,幼儿礼仪分为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大部分。其中生活礼仪又分为用餐礼仪、仪容仪表、交往礼仪三个方面。用餐礼仪主要要求幼儿学会正确地使用餐具以及用餐姿势;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初步学会与人共餐时的礼节,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声音等。仪容仪表要求幼儿能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学会保持正确的坐、站、走姿势。交往礼仪是指在与人交往中,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初步学会与人交谈的礼节;初步学会做客的礼节;懂得尊重父母、长辈,会根据他人的年龄情况与他们打招呼。
公共场所礼仪涵盖面较广,对幼儿而言,要做到初步了解就算达到要求了,进一步的要求为能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能做到谦让,会尊重和原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