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伊凡伊里奇的教育思想?

51 2024-04-01 17:42 admin

一、伊凡伊里奇的教育思想?

一)社会批判性。

“非学校化社会”不仅是对教育、学校的批判,更是对贫困文化进行反思,对造成贫困的各种因素进行批判性分析的产物,它揭示了制造贫困和产生异化现象的广泛的社会基础——价值商品化、机构化,并对这些机构的作用过程——隐蔽结构进行了剖析,最后指出,只有当技术知识不再成为商品时,技术和知识才能为每一个人提供一种能力,只有废除这些价值机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在中南美洲的人口中不到百分之一是大学毕业生,而是在美国的人口中却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大学毕业生。一个美国公民可接受十二到十六年的教育,而在中南美洲却能接受二至三年的教育。

他认为以很高的代价去设立学校,建立教育制度,在富有的国家因财政充裕,所以不在乎;在贫穷的国家因财政困难,所以成问题。因此学校教育的使命每一个国家不同。今天的困难之处是把学校当成制度来看待,工业化国家对于学校教育可以把它订出目录的方式逐步实施,其产生的结果是特殊的机构和教学的工具随处可见,但贫穷的国家只能希望教会帮助其解决一些教育问题。贫穷国家的人的能力在入学前就已经形成了,然而富裕国家的人在入学后才去塑造能力。

(二)乌托邦式的宗教性

伊里奇所说的革命性是和平的,采用投票之大多数表决方式,不是由一个政党或是一个宗教所操纵。从以上的论点可以获知:伊里奇是基于宗教观点来看革命的,他说:「社会批判主义才是真正激进的论点,而基督教的预言是独立的与自由的。」在伊里奇革命理论中,最令人值得注意的是「文化革命」(culturerevolution),他认为参与「文化革命」显示出宗教的十字军的象征。当他在一九七一年在秘鲁利马对一群人演说时,预言文化革命的到来,然后创造一个「陶然自得的社会」(convivial society)。这个社会是由多数人所认可的,是没有暴力的社会。

二、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验中的理念包括哪些?

晏阳初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1926年前后,平民教育运动从大城市转向农村,晏阳初主持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所进行的河北定县乡村教育实验,通过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考察,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是:愚、穷、弱、私。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他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一、四大教育

①生计教育以治贫,培养生产力;

②文艺教育以治愚,培养知识力;

③卫生教育以治弱,培养强健力;

④公民教育以治私,培养团结力;

二、三大方式

①学校式教育,主要以青少年为对象,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

②社会式教育,主要以一般群众为对象,如读书会、演讲比赛、办农业展览等形式;

③家庭式教育,如家庭成员间开展的公民道德、卫生习惯、儿童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三、儿童游戏理论基本观点?

(一)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

精力过剩论的代表人物是席勒和斯宾塞。其主要观点: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生物保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过剩的精力必须寻找方法消耗它,而游戏是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形式。剩余精力越多,游戏就越多。

(二)娱乐论(松弛说)

娱乐论的代表人物是拉扎鲁斯。其主要观点: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艰苦的脑力劳动使人身心疲惫,这种疲劳需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的,然而只有当人解除紧张状态时,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使机体解除紧张状态,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的机能,所以人需要游戏。

(三)复演论(种族复演说)

复演论的代表人物是霍尔。其观点: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他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是可以遗传的,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儿童就是要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四)预演说(生活预备说)

格罗斯从“本能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准备、是为成熟作预备性练习的预演说或生活预备说。新生儿或是动物在遗传上承续了一些不够完善的部分本能,这些本能与生存有关,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方法帮助他们去练习,使本能更完善。这种游戏行为主要表现在高等动物的幼年期,它们迅速发育的机体又需要足够的运动量,因此便表现为“无目的”的好奇好动。这种好奇好动随年龄的增长,它对未来需要的有事先训练的意义。

(五)工作说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陶行知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游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游戏就是幼儿的工作。该观点认为,儿童之所以游戏,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与儿童游戏的力量和能力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以快感有关,游戏给孩子的快感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交上的。

四、福禄贝尔与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和福禄倍尔生活的时代相隔近一个世纪。他们作为历史上两位最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其理论既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1)相同或相似之点

都接受了卢梭的强烈影响,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压迫,反对外因论;信奉性善,赞同内发论,主张以儿童为本位;要求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遵循自然,强调教育中自由及活动的重要性。

都极其重视幼儿期(尤其是1~6岁幼儿期)教育,重视童年生活对人生的影响。倡导建立专门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及培训大批合格教师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都受到宗教唯心主义的影响。福禄倍尔对儿童的本性作了神秘主义的解释,并认为教育目的即使儿童心中“神的本源”显露出来;而蒙台梭利的生命学说亦含有神秘的色彩。

(2)不同之点

在理论基础上,福禄倍尔以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同时受到宗教影响,往往从神秘主义或神学出发来论述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故许多观点充斥了符号及谜样的象征哲学意味。蒙台梭利虽也受到宗教的影响,但其教育理论主要以近代科学、哲学及心理学,特别是生物学、生理学为基础,其宗教唯物主义色彩远较福禄倍尔为轻。

福禄倍尔是新教徒,蒙台梭利则是天主教徒。

在具体教育观点上,二人也有很大差异。比较重要的地方有:

①在儿童心理发展观上,二人虽都赞同“内发”论,但蒙台梭利强调通过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儿童的发展,福禄倍尔则倾向于个体复演说。

②在教育内容、方法上,福禄倍尔倡导“游戏”、“恩物”、“作业”(绘画、纸工、手工),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蒙台梭利则主张“工作”,自动教育、感官教育(包括读、写、算的练习)、实际生活练习等,认为工作是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反对有想象活动的游戏及玩具,否定了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③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福禄倍尔要求组织集体教学,蒙台梭利则主张个别活动,单独的学习。

④在教师作用问题上,在福禄倍尔的幼儿园里,教师被视为“园丁”,须承担对幼儿的关心、指导乃至教学(如“恩物”的演示、说明)的职责;而在蒙台梭利幼儿学校中,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被称为“指导者”,只是承担指导、引导及环境保护、看护的责任。

⑤蒙台梭利与福禄倍尔对幼儿活动“环境”的理解不尽一致。二者都包括室内、室外两大部分;但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环境”与福禄倍尔的幼儿园环境及设施有些区别。

⑥在教育对象上,福禄倍尔幼儿园主要招收中产阶层子女,实行半日制、不供膳;蒙台梭利幼儿学校则主要招收贫民子女,实行全日制、供膳。

由于蒙台梭利与福禄倍尔在具体的教育主张上有上述差异,因此有人提出:蒙台梭利体系的确立使得“幼儿园有史以来最重大的一种教育体系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使得幼儿教育思想“多元化”、“多样化”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