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莫言的讲故事的人读后感150字以上?

116 2024-04-11 08:34 admin

一、莫言的讲故事的人读后感150字以上?

作为一名讲故事的人,莫言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下接连讲了好几个故事。这些故事串联到一起就是一个道德讽喻。他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而不是一名思想家的方式,巧妙地把话题紧紧地拴在了故事上。没有故事的人是可怜的,有故事讲不出来是可怜的,没故事可讲却硬要编个虚假的故事,是可怜的。

苦难、人性、爱、理解与宽容,是莫言演讲关键词,他用这种方式与世界性普世价值对接,能够宽容彼此价值差异的人,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在不违背人性的前提下,人们应彼此宽解、尊重,而不是朝着别人扔石头。那个被小孩子莫言及同学扔过石头的老单干户,在他不断的反思中,成为他小说中的人物。

莫言说到母亲的言传身教,他说到他母亲的那些细节,很真挚。他是讲故事的人,所以他没有用一种说教的方式或者用一些观念,来讲他的文学创作。而是从自己的经历说起,用故事说话,让人从中看到他的善恶观,道德观,让人看到他内心非常柔软的部分,这是他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印象里,莫言本人一向如此,他的书很少涉及思想、理论,而是一直用经验说话。讲话中,能看到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回顾,我想这主要是出于西方世界可能还对他有所陌生,所以有所交待是必要的。另外,最重要的是,他用很巧妙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回答了国内或华文世界,在一些方面对他的争议。他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作品,他最真实的想法都在自己作品里,我觉得回答得很巧,也是可以理解的。

莫言站在诺贝尔讲台上,向全世界人讲述了一个生存的和文学的故事。他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自我、人生、社会、历史的理解,以及民间故事与现代小说的关系。莫言在演讲中呈现了现实经验转化为艺术经验的过程。他的故事有三个来源:一是现实的残酷经验,如童年的苦难记忆。二是超越残酷经验的爱和悲悯,如母亲的爱、东方哲学的启示。三是故乡流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这些要素,通过他个人的奇思异想组合在故事结构中。他的故事,既是对残酷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超越现实的残酷性和人的局限性的通道,更是一个存在和灵魂的避难所。由此,实现了文学的超越性。这正是文学的根本价值和精神旨归。

他离开不了高密的热土

大江健三郎是在学校上的大学,而莫言是在民间上的大学。他最初的文学启蒙来自他的母亲和民间传说,他通过母亲来获得这种启蒙。他的母亲代表着当地的边缘文化,这种边缘是相对于主流文化和中原文化,相对于权力中心和文化中心而言。所以他始终有一个冷静观察的视角,能跳出来审视这种文化。

在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大地之子的传说,莫言的母亲是大地,只要他站在大地上,任何人和神都伤害不了他。他离开不了高密的热土,离开了就不是莫言了。他最好的作品都是反映高密的乡土人情。他对外国文学的吸收,只是技巧性的东西,不构成他的血肉和基因。文学像大河,外来文化能让他漫出一点河堤,但主流始终是由高密当地文化、地理、历史和民间传说所造就的。

二、人在什么情况才会讲大道理?

人们往往会在以下情况中讲大道理:

首先,当想要传达某种重要观念或价值观时,人们可能会用大道理来概括和强调。这种方式有助于将复杂的观念简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帮助听众更好地把握核心意义。

其次,当人们试图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行为时,也可能会用大道理来增强说服力。通过引用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或人生智慧,人们希望对方能够认同自己的观点,并做出相应的改变。

再者,当人们想要对某个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时,也可能会运用大道理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这种方式有助于人们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和把握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和解决。

此外,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情境下,比如演讲、教育、辩论等,人们也可能会主动讲大道理来展示自己的学识和见解。

需要注意的是,讲大道理并不总是有效或受欢迎的。有时候,过于抽象或空洞的大道理可能无法引起他人的共鸣或认同,甚至可能引发反感或抵触。因此,在运用大道理时,需要注意场合、对象和方式,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总之,人们在传达重要观念、说服他人、深入探讨问题以及展示自己学识等情况下可能会讲大道理。然而,具体情境因人而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三、有什么小故事适合1分钟的演讲?

1分钟的小故事

给您讲一个小时的大道理,不如为您说一个1分钟的小故事!

如果把一盏灯放进全黑的房间,黑暗会瞬间消失,房间顿时有了光明。这时,如果增加十盏灯、百盏灯、或千盏灯,房间就会变的越来越亮。

愿这些哲理故事能成为点亮你人生的灯,在它的照耀下,我们可以把不快的忧伤变为沉沉醉的美酒,把午夜的黑暗化为黎明的曙光,使原本没有意义的人生之旅变得格外轻松、欢快、达观。

心态决定命运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写过一个寓言,说一个少妇去投河自尽,被河中划船老艄工救上了船。

艄公问:“你年纪轻轻的,为何寻短见?”

少妇哭诉道:“我结婚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不幸病死。

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艄公又问:“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

少妇说:“那时候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

少妇听了艄公的话,心里顿时敞亮了,便告别艄公,高高兴兴地跳上了对岸。

感悟

人的心态是随时随地可以转化的。一个人心里想的是快乐的事,他就会变得快乐;心里想的是伤心的事,心情就全变的灰暗。

人生的成功或失败,幸福或坎坷,快乐或悲伤,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人自己的心态造成的。

四、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感悟?

什么是教育?我把这一段话当成我的座右铭:教育是言传身教,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片云去推动另一片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们玉州区第一实验初中的赖校长非常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他亲自在校园中布置了几个专栏:“老赖剪报”“小故事大道理”“红色教育”“生命教育”等,深受学生的欢迎。我作为班主任,也用心抓好每周的“班报”出版,推行“日行一善,日纠一错”的“成长本”记录。学生“成长本”中记录着每周主题班会的安全教育主题,赖校长每周一集会的讲话主题,每日格言与感悟,本周总结与下周计划等内容,这些点滴的记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善于计划与反思的习惯,不断地谋求进步。

一个好学校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地方!优秀的校园文化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蕴含着教育契机!这不正是一种无声的影响生命的教育吗?

五、为什么别人嘴里的话到你嘴里就是在讲大道理?

这可能是因为:

1、你平时对人讲话时喜欢站在制高点教育人,很多是说教,已经给人留下了爱讲大道理的印象。

2、别人嘴里的话到你嘴里虽然内容相同,但你讲话的语气不同,给人感觉像是在演讲、上课,甚至有点盛气凌人,像是在讲大道理。

3、你在单位是领导,习惯于对下属作指示、提要求、进行思想教育,你一讲话就给人感觉是讲大道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