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民族调式是什么

73 2024-04-14 01:47 admin

一、民族调式是什么

民族调式是宫、商、角、徵、羽五声构成的五声调式及以五声为基础的六声和七声调式。

汉族古时的音律也分为十二个半音,各律名称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按五度相生法产生。后于明朝始创十二平均律。这十二个名称也就是古人所用的音名,有固定的音高。首律黄钟的音高相当于国际通用音律的f 1。

扩展资料:

在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中把宫、商、角、徵、羽叫正音,相当于基本音级。比正音高半音叫“清”,相当于#(升记号)。比正音低半音叫“变”,相当于b(降记号)。比正音低全音叫“闰”,相当于bb(重降记号)。

这些变化音级叫偏音。古时候只集中使用四个偏音,它们是清角、变徵、变宫、闰,相当于大小调中的变化音级。如果以1为宫的话,它们分别相当于4、#4、7、b7。

五声调式加一个偏音则构成六声调式,加两个偏音则构成七声调式。七声调式有清乐调式,雅乐调式,燕乐调式三大类,加上各自的五个同宫系统调式,共有十五种七声调式。在七声调式中,只在七声调式中,只以正音作为主音,偏音不能作为主音。

二、民族间什么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

答案如下:

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 、文化发展的需求。

三、招抚怀柔政策包括哪些方法?

招抚也意味着中央为了达到和平而要对受“抚”者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历史上的“羁縻”、“纳贡”,都表示中央承认少数民族首领的实际地位,并由中央对边疆民族首领“封赠”,加官晋级,赠予官方称号,给予虚的名分。对中央表示敬意并臣服、归顺的“四夷”首领,往往被加上“归义”、“归德”等名号,以褒奖其“忠义”。一旦授予称号,就得到中央颁发的官印和绶带。而边疆民族、部族首领向朝廷请得封号后,就可以以朝廷的名义,号令地方。比如汉朝在西南夷地区曾保留了当地部族王、侯等首领,在西域地区,西域都护府之下,仍然任用各国的国王统治各部。西汉一代,共授予西域诸国首领称号近400个。同时,“羁縻”、“纳贡”体制也表示中央承认边疆与内地在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上客观存在的差别,尊重边疆各族的风俗习惯,适度而治,而不是强行地将边疆地区整齐划一地纳入郡县制的政治体系。比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虽为西域地区的最高管理机构,但除了军事、外交事务外,一般不干预西域各国的民政,也不征收赋税。唐朝在边疆地区更广泛地推行“羁縻”制度,各羁縻州的都督、刺史均为当地各部族的首领,他们可以全权处理自己部族内部的事务。其后元、明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也是调节中原腹地和边疆关系的一种有效模式。

此外联姻和亲也可视为体现了招抚怀柔的边疆政策。历史上,中原王朝同边疆民族的和亲尽管有不同的背景,但基本都是利用联姻来约束边疆民族,以缔结长期和约,保证其对中央的效忠和边疆的稳定。所以,从本质上说,和亲联姻作为中原王朝与边疆政权关系的一种模式,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有助于“羁縻”政策的推行,从而冲淡民族偏见,部分减少民族的隔阂,促进了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的同化。

四、民族法的基本特征150字?

一是起步早。早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颁布之前,就诞生了两个民族法律法规:一个是具有法律性质的195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一个是具有行政法规性质的1952年颁布的《政务院关于保障一切散居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这两个民族法律法规从“聚居”到“散居”,从空间到人,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和平等权利方面实现了全覆盖。除了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和工会法外,民族法比其他任何法律部门起步都早。

二是地位高。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法体系主干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仅次于宪法的基本法律,而且,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照法定程序可以变通法律和行政法规,可见地位之高。

三是层次多。从宪法一直到自治县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各个层次的法律法规都有调整民族关系的规定。

四是范围广。调整民族关系的规定不仅遍布各个法律部门,而且遍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以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五是最具中国特色。其他法律虽然也都有中国特色,但从形式到内容、从体例到条文都或多或少地参考、借鉴了外国的法律,而唯独民族法从形式到内容、从体例到条文都是中国独创的,因此最具中国特色。

五、唐太宗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政治上:继汉景帝削藩平乱之后,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加强监察制度,加强皇帝权威,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上: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3、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

4、疆域治理上: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归属西汉版图。还加强对南方的经营,管理南方越族地区,同时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

唐太宗历史功绩:

1、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关系。正确处理君臣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使决策正确,政治清明。

3、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4、完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了统治基础

5、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6、民族关系上,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促使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大团结。

7、对外关系上,加强与日本、新罗的关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