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儒家中和思想的积极思想?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2-12-30 10:41   点击:199  编辑:admin   手机版

儒家的“中和”思想及其意义

【摘 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而“中和”思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中和”为出发点来谋求社会和谐,以求天下大治,实现大同之世。长期以来,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当今时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 “中和”思想 “中和”意义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而持中和贵的思想,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古往今来,儒家的“中和”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文化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中和”思想的实质内容

孔子曰:“舜其大知也焉,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执其两端,就是从矛盾对立中认识事物,解决矛盾。与执中、用中思想相联系的是和贵。孔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实行“忠恕之道”。执中、用中是实现和的保证、条件。孔子在讲中庸之道时,非常突出“和”字。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为礼之用,和以礼为原则,如果丧失了原则,为和而和,则是“乡愿”的和,是“德之贼”。“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和不等于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显然是史伯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思想的发展。

“和而不同”的中庸观念,摈弃了纯粹的“同”与绝对的“不同”这样两种极端状态,寻求不同事物的互补和多样性的统一。当然,“和而不同”所导致的协调与融合不是各个成分之间平分秋色、绝对平均,而是有主有辅,有大有小,有轻有重的,是“调而不流”、“和而不流”的,即虽调和但不至于丧失原则。

子思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子思在其所作的《中庸》中提出了“中和”的概念。他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他进而引申立论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中”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根本,“和”是通行于天下的道路、道理。人能致力于做到“中和”,天地阴阳就能正常运行而不至于错乱,万物就能正常发育成长。可见,中和是整个宇宙的根本所在,离开了中和,世界也就丧失了它的普遍的秩序和准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