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集智慧、忠恕、正直、廉洁于一身。但以我看来,诸葛亮也有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具体地说,他有一个“荆州不改失”的情结和“云长--文长移情”,并因此酿成了蜀国的一桩冤案! “荆州不改失”情结使诸葛亮惆怅万分“荆州不改失”情结是什么?这首先要看什么是情结。心理学对情结的定义是:由一系列被压抑的无意识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意念倾向。情结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方式,使人形成特殊的偏见或偏好。情结也是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难加以 理性控制。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荆州不改失”的情结呢?这是因为诸葛亮一生的追求是匡扶汉室,克复中原。而其梦想破裂,关羽(云长)失荆州是主要原因。关云长性格逞强要胜,刚愎自负,他在镇守荆州期间,北据曹操有余,东和孙权不足,使之腹背受敌,终误大事。这不仅令蜀汉的元气大伤,也为刘备后来的彝陵败绩埋下了祸根。由此,诸葛亮对关云长可谓惆怅万分,怨恨不已,构成了“荆州不改失”情结!“荆州不改失”情结可突出表现为:凡与荆州相关的事均可令诸葛亮悔恨,凡与关羽相同的人均可令诸葛亮生厌。真的 ,如果荆州不失,蜀军由水道出川,不过十数日即可抵达中原;而失了荆州,蜀军每每出川,必须远涉祁山月余才能抵达渭水一带,此时魏兵早可设防。诸葛亮心中的怨气可想而知!这种心理定势足可使人产生根深蒂固的偏见。云长--文长移情”使诸葛亮歧视魏延诸葛亮因“荆州不改失”情结怨恨关云长,但云长已去,无法追究,可蜀营中有一个人像貌与性格都神似关羽,这就是魏延(文长)。《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中介绍魏延出场时描写他“面如重枣,目若朗星,”这与其第一回介绍关云长出场之“面如重枣,丹凤眼 ,卧蚕眉”有雷同之处。《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中介绍魏延曰: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这些描述也都与关羽神似! 诸葛亮平生办事以谨慎为本,最忌讳见那种口出妄言之人。关羽贵为主公之二弟,又是名震华夏的大将,诸葛亮不得不敬他三分。可魏延是后来之人,诸葛亮断无敬他之理,所以诸葛亮总是有机会就打压魏文长的气焰,这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均有记载。诸葛亮为何打压魏延,史书记载是因为魏 延与诸葛亮思想不一,政见难合。但依我看来,这也是因为诸葛亮将对关羽的怨恨移情到魏延头上的结果。就心理学而言,移情泛指一个人将自己对生命当中某个重要人物、事件或环境的爱与很投射到他人他事的心理表现。换言之,移情是一种心理定势的表现,可使人自觉不自觉对某类人物或事件产生特殊的偏见或偏好。魏延长得像关羽,说话像关羽,气质也像关羽,加上文、云二字在古汉语中发音很相近,所以喊文长很容易使人想起云长。诸葛亮的“云长-文长移情”就是这般形成的,其天长日久必对魏延产生一股说不出的厌恶。可文长又偏偏不识相 ,屡屡提出要孤军奋入,且不谈其胜算把握如何,就是其粮草供济也难保障,这岂不又是关公当初动不动言以五百小校而取大城池之狂妄吗?想到这一切,诸葛亮能不烦恼吗?如此算来,诸葛亮打压魏文长, 其实是在打压关云长当初的傲慢气焰。诸葛亮歧视魏延的恶果 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即以反叛罪被杨仪遣马岱斩杀,并殃及三族。这是蜀汉的第一大冤案,史书将记载这是因为魏延要求继续北伐不成,被控反叛而遭诛杀。但我以为,魏延被诛的根源正在诸葛亮身上。 人们有所不知的是,魏延初降刘备时,屡 立战功。刘备自封汉中王时,提拔魏延为统领汉中的镇远将军,爵位竟在赵云等人之上,与关、张齐名。但诸葛亮执政后一直对魏延不予重用,对其“分道进军,会和潼关”的建议一向嗤之以鼻。特别是在收取姜维之后,一直将他视作自己的接班人,重点加以培养,临死前又故意不让魏延参与后事安排,还趁机削去了魏延的兵权。蜀军上下除了诸葛亮就属魏延资格最老。丞相病故后,魏延却要受制于对军事一窍不通的长史杨仪(魏延的死对头)。魏延对此当然不悦,提出要继续北伐,并自请充任先锋。不想,这竟被杨仪当作反叛的借口,削去兵权不算, 还要满门抄斩,实在是在私仇公报!可惜魏延自建安十四年到建兴十二年,二十六年效命刘蜀,官拜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却不得善终,并累及三族氏人。魏文长就这么可怕吗?!其实,真正可怕的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诸葛亮因怨恨关羽而歧视魏延,为了树立姜维在蜀军的地位又不断加以打压,最终还假杨仪之手来逼魏延造反,而后处之。这,才是魏延冤案的根源所在。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无疑是个完人,但他首先是个人!
楼上的“云长-文长移情”分析的很有道理,但最关键的打压魏延的一段根据还是《三国演艺》小说,诸葛亮固然更重视文官,对武将的倚重偏少,但其对魏延在历史的态度上似乎也找不到太多,这个移情说起来可能更多的是《三国演义》作者的。作者在魏延出场时就颇有敌意,处处抹黑,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对魏延似乎并无太多打击的嫌疑,只是不大听取魏延的意见,也不大放心让魏延独当一面,这也符合诸葛亮一向求稳的态度和蜀汉政权“伤不起”的脆弱。魏延固然是有勇有谋的大将,但他敢于冒险的风格却不符合诸葛亮政治的需要。关于魏延子午谷的战术之争,个人比较信服的是《明朝那些事》最后一部中的描述,事实证明诸葛亮是正确的,魏延等人没有用武之地更多也是蜀汉后期的劣势造成的,诸葛亮对于关羽如果有潜移的愤怒,更多应该来自于和刘备的关系,刘备是个容易让臣子理想化的君主,关羽和刘备的情感达到孪生,且部分接近共生,这和诸葛亮以蜀汉二把手的自我定位是冲突的,在决策上,关羽和诸葛亮也有分歧,诸葛亮在能力上未必会嫉妒关羽,但在和刘备的关系上是有着充分的理由嫉妒关羽。刘备取蜀之后,对关羽的地位和分封,铁证了刘备集团中,关羽是名副其实的二当家,是刘备的另一个自己。不过诸葛亮的行为并没有使用阴谋诡计来释放这种愤怒到魏延身上,而是升华为一种动力,在之后的表现中,诸葛亮用能力证明了,他才是当之无愧的蜀汉二当家。要说“云长-文长”移情,刘备会更重一些,如果刘备未死,对于面如重枣,有胆有识的魏延倚重必然更多,魏延的地位肯定要更高一些。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诸葛亮。首先其幼年丧母,由继母抚养,排行老二,大哥诸葛瑾在徐州之乱时失散,幼年的诸葛亮对于战乱是有着深深的创伤。出生在官宦世家,却流离于乱世,身份认同上既有难民的卑微,也有书香门第的气息。这也能解释其淡泊名利的一面,既可以“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与乱世”,也需要如鱼得水,一展抱负。对于父亲,诸葛亮应该是非常认同的,其苦学治国和辅佐的知识,说明对于父亲是有着很多的理想化。诸葛的父亲很可能死于曹操征讨徐州的屠城之中,诸葛亮一生虽然征战很多,对于暴力和屠城是比较反感,也符合“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政治观念。诸葛亮虽是继母带大,估计这继母还是比较人性化的对待他们,看诸葛亮后来一直带着弟弟,其处世当中,在关系上的心理阴影应该不大,比较不会对他人施虐。但早年丧母的经历,使其在爱情的选择上会偏重于母性,黄小姐的长相可能不佳,但散发出的母性很足。生活上的照顾和同心同德才是诸葛亮所首选的爱情观。
看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两人年龄相距较大,诸葛亮对于父亲的理想化必定会投射在刘备身上,而刘备待人诚恳,懂得欣赏人才,也非常适合被理想化。对于年轻的诸葛亮而言这样一个中年男人的赞赏非常重要。加上他们本身人品正直,这也就不难理解这君臣之间的和谐成分。刘备自幼贫寒,对百姓比较有同理心,两人在理想方面不谋而合,都想创造一个理想、秩序的天下,刘备自幼就有成为天子的野心,自恋结构中雄心极发展的较好,而诸葛亮长时间在荆州苟安,性格平和,安逸,这也决定了刘备为君,诸葛亮更喜欢做臣子的位置,两人在权利上就较少会发生曹操和荀之间类似的磨擦。
在蜀汉政权的诸葛亮时代,虽然和刘禅的合作有架空的味道,但比起历史上同等的事件,君臣的关系还是稳固的多,一方面有刘备的影响存在,一方面和诸葛亮对自己的理想化也有着重大的关系,这个时期,假如诸葛亮追求政治利益,他对于自己的看法会有冲突,因此诸葛亮并没有像曹操那样为自己谋划。但在这个时期中刘禅表现出的弱,也衬托出诸葛亮强权的一方面,虽然出发点是为了蜀汉政权,但诸葛亮做事也是喜欢独裁专行,好在诸葛亮性格发展全面,能力出众。独裁的做法没有带来严重的后果。也是较为正确的选择。
比起刘备,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有些失误,没能像刘备那样洞识人心,这说明诸葛亮的境遇总体比较刘备要好,其自比管仲、乐毅,人生理想还是停留在千古名臣的行列,对于帝王之术没有像刘备那样去钻营。刘备自己就是一名武将,其过命的交情都是武将。文官对于刘备心理上仅仅还是事业需要。即同事关系。除了诸葛亮,刘备的私交当中武将居多。文臣中真正欣赏的还是诸葛亮一人。蜀汉的文臣集团本就薄弱,诸葛亮的凝聚力不如刘备,并没有改善这一缺陷,武将虽多,到了后期因为吃老本的状态,也是人才寥寥。与其说诸葛亮不会用人,倒不如说他不会培养人才,比起历史上的各路枭雄,无不是打天下当中会凝聚和发现一批优秀人才,这些枭雄一般都洞识人才,诸葛亮用人,主要是求稳,似乎是在顾及刘禅将来能不能制衡这些人才,总是有着很大的限制。这些可能都是跟诸葛亮的自我定位有关,即使是在蜀汉的诸葛亮时期,诸葛亮也依然自我定位为二把手,其行为都是围绕着“二把手”这个角色的延伸。可能跟诸葛亮排行老二有关,更可能的是,早年丧父的经历,在其内心深处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内疚,任何哪怕是在象征意义上的“一把手”行为,都会引起和强化这种内疚,使其潜意识中只能将“一把手”的念头压抑,永远都围绕“二把手”的角色发展。
在对于刘禅的问题上,诸葛亮与刘备惊人的相似,他直接接受了刘备对刘禅态度上的派遣,一方面宠着惯着,不让他接受磨练,一方面又总抱怨其不上进,能力跟不上。这可能来源于其对刘备的认同,跟现在的很多父母对待子女问题也惊人的相似。这个过程是,我首先投射了我的“刘禅”是个不成器的人,然后我用对待不成器的孩子的方式去对待他,发现他“果然”不成器了,于是我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地不断教导他要上进,尽管我也知道这样做没有用处,果然,你看,刘禅他就是不听。。。这个过程在心理学中叫做投射认同,当你投射一个人是什么样子,你的行为也就围绕着这个样子进行,而你的行为也会改变这个客体真的向这个方向靠拢,结果是会证明你的投射是正确的。 总之,可怜天下的“刘禅”们,就这样成为了不成器的代名词。
刘禅一方面自己能力不够,一方面也是刘备和诸葛亮都把他当作“弱主”去照顾的结果,刘禅在各方面都没有锻炼的机会,阉割成了“乐不思蜀”的刘禅。回到诸葛亮身上,他发展自身成为优秀人才的同时,对于不够优秀和平庸,是有着深深的恐惧和排斥的。这说明在诸葛亮早年,当不够优秀和平庸时,是可能会遭到遗弃或失去父母的恩宠。这种深深的恐惧和排斥,随着诸葛亮不断完善自身,逐渐被遗忘,但当他进入和刘禅的关系时,这种莫名的恐惧和排斥就会从潜抑的深处被激发,但这看起来又不像是自身的特征,于是就被合理地投射在刘禅身上。这个过程与刘备对刘禅的过程几乎一致,因此刘禅就成了这个时代一对最强的君臣组合共同投射的对象,在这样的对手面前,刘禅想不庸弱也难,在我看来,刘禅最可悲的地方不是“乐不思蜀”,而是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乐不思蜀”,刘禅可能到死也难以明白,自己为什么是个“乐不思蜀”。
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史料记载不是很多,只是邓艾入蜀,诸葛瞻率军至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在绵竹 与魏军决战时,由於寡不敌众,壮烈战死。这里除了不投降,怒斩来使,壮丽战死,再无亮点。如果作为一个武艺一般的武将,这样也算亮了,可作为武侯的长子,这个表现可谓让人大跌眼镜,一派愚忠武将的做派。看来黄小姐思想品德课是教了不少,武侯的智慧是一点都没教。一个成长在神话当中的孩子,父亲的光环无处不在,真实的父亲却是缺席的,他对于这个天才父亲可能有着不为人知的潜在的愤怒,而父亲却是身边人们崇拜的偶像,没有人愿意倾听这样一个不懂事的愤怒声音,于是这股愤怒压抑其来,变成了一股足以改变自身的力量,它可以让人变强大,也可以让人变弱小。总归,要做一个和父亲不同的人,诸葛瞻的心声可能是这样的:“父亲是大家眼里智慧的化身,那我就做个武人吧,父亲有超凡的智慧,我就武艺一般吧。这就是我,我不仅是武侯的儿子,我还是我自己”。总而言之,这样的表现,总算没给诸葛亮抹黑,为国尽忠,没有丢脸。 除了忠诚和道德感强,在他身上看不到别的诸葛亮的影子。
性格外向,智商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