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为何恰当
由于这两个是著名的纵横家,能够在各个国家中与诸侯交换,记得诸侯的信任,把军权交给他们
二、张仪和苏秦?一个时代的人?还是不同时代的人?
苏秦(前337-前284),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张仪(?~前310), 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张仪为魏人,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惠文君十年(前 328),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惠文君于十三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武王立,武王素与张仪有隙,仪于武王元年(魏襄王九年,前 310)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张仪于此年五月卒于魏。
这样看来的话,他们是一个时代的人,不过年龄不同,而且应该是相差得有点大。
三、苏秦和张仪的故事
史书原文:
苏秦(1)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2),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3)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4)张仪(5)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6),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7)。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8)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9)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10),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11)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12)。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13),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14)。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15)。”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16),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17),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18)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19)!”张仪既相秦,为文檄(20)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21)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22)城!”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解释:
(1)苏秦:东周洛阳人,向鬼谷先生求学。战国时著名纵横家。最初劝说秦惠王并吞天下,不被采纳,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归赵,赵封为武安君,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2)相约从(音纵)亲:从亲,除秦国以外南北各国合纵相亲,相互支持,结为一体共同抗拒秦国。从,通“纵”。
(3)念:想。引申为考虑。
(4)微感:暗中劝说。微:暗暗地,悄悄地。
(5)张仪:魏国人,曾与苏秦服事鬼谷先生,学习游说之术。是战国时连横家代表,担任秦国相以后,十九年出将入相,游说六国服从秦国。
(6)今秦已当路:当路,指当权。
(7)上谒求见苏秦:谒:名帖。上写姓名、籍贯、官爵和拜见事项。
(8)数让:数,屡次。让:责备,责怪。
(9)宁:岂,难道。
(10)苦赵:困扰赵国。苦:困苦。引申为困扰。
(11)舍人:家臣。王公显贵的侍从宾客或左右亲近的人。
(12)吾殆弗如也:我大概比不上他呀。殆:大概,恐怕。
(13)能用秦柄者: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柄:权柄,权力。
(14)无因以进:没有机会求得引荐。进:引荐。
(15)阴奉之:暗中侍奉张仪。
(16)客卿:在本国作官的外国人,以客礼待之,称为客卿。
(17)赖子得显:依靠你得到发达。显:有名誉有地位。
(18)感怒:激怒。
(19)仪宁渠能乎:宁渠:难道,哪里。《索隐》:“渠音距,古字少,假借耳。”
(20)文檄(音席):文书。檄:长两尺的木简,古代有征召或宣告等事,写在檄上传发出去。
(21)若:汝也。你,你的。
(22)而:你。
四、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是怎么回事?
两个人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苏秦先出合六国而攻秦,但是六国各怀鬼胎,不能合作,最终还是以兵败告终。张仪事秦时苏秦未败,张仪曾说在苏秦事赵的时候不会破坏合纵。后苏秦事败,张仪于是采用远交近攻之策连横破纵,确立了秦国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
五、介绍一下苏秦和张仪,麻烦了
苏秦 苏秦 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纵横家兴于战国后期。时群雄相争,除用武力外,还需展开外交、政治上的攻势。纵横家应运而生,他们并不专崇一种主张或观点,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定其取舍,故忽而用儒,忽而用道,构成了所谓的一纵一横。西汉时称纵横之说为“长短说”,长说、短说和一纵一横含义相同,都是说纵横之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去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到战国晚期,因秦强六国弱已成为定局,故联合关东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而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如《战国策》就把秦和六国对立起来,并总以苏秦、张仪为合纵连横策略的代表性人物,双方各自为六国或秦的利益而进行辩护。 《汉书·艺文志》肯定了纵横家“权事制宜”的这一长处。但过分的灵活性也易流于欺诈,《史记》说六国时“谋诈用而纵衡长短之说起”,《汉书》也称其”上诈狡而弃其信”。尽管如此.纵横家在战国晚期仍受到各国君主的重视,故韩非说:“山东言纵横,未尝一日而止也。” 有关苏秦的事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等书。《史记》说他是东周洛阳人,曾到齐国受业于鬼谷先生,后出游数岁,一无所获而归。遭到家人的讥笑。于是他发愤用功,得周书《阴符》而读之,领会出如何方能投人主之所好的奥秘。他先去游说周显王、秦惠王和赵肃侯,但都未成功。接着又到燕国去见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纵主张,并资助他车马金帛,使他能到赵、韩、魏、齐、楚几国去游说。六国经过他的劝说而联合起来,苏秦成为纵约长,“并相六国”。到燕易王时,他因得罪易王而亡齐,到齐闵王时,齐大夫嫉恨苏秦而使人刺之。他在临死前对闵王说,我死后可用叛齐之罪名而处车裂之刑,这样做以便于找出刺杀我的凶手。苏秦死后,其弟苏代、苏厉也到处游说而“乞显诸侯”。 司马迁在写《苏秦传》时,发现不少有关苏秦的记载不可信,有张冠李戴之误。但他在处理苏秦的事迹时,特别在年代方面仍有不少错误。如他把苏秦最初游说赵、燕等国定在赵肃侯、燕文侯时,将其卒年定在张仪之前。经过不少学者的考订,明确了苏秦应在燕昭王、齐闵王之世活跃于六国间,与其同时的著名人物有孟尝君、李兑、周最等。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闵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三十一篇,当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其中似也包括苏代、苏厉的一些游说之辞。《苏子》是纵横家类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见从战国到西汉,纵横家中属于苏氏弟兄的作品或有关材料分量很多,流传也最广。汉以后该书已亡侠。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这十三篇是现在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 张 仪 --------------------------------------------------------------------------------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说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学纵横之术,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此职。他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生涯。 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他采用连横术迫使韩、魏太子来秦朝拜,并与公子华(桑)攻取魏国蒲阳(今山西隰县)。又游说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国把上郡15县,包括少梁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