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德纳效应?
霍华德•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七种智能,包括: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后期他又提出了一又二分之一种智能,即博物学家智能和“存在智能”或“大问题智能”。那么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这几种智能:
(1)音乐智能:在人类社会中,音乐起着协调统一的作用,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本能,而对音乐智能拥有高水平的认识的人,多半对音调、音色和旋律有着敏感的认识。
(2)身体-动觉智能:特定的身体运动明显有利于物种的进化。对于人类来说,这种运动延伸到了工具的使用上。对自己身体运用自如和控制力极强的人拥有高度的身体-动觉智能。
(3)逻辑-数学智能:这种智能是智力测验的基础之一,它有着两大特点,一是天资优异的人解决问题时的速度往往特别的快,二是一个问题的答案在用语言表达之前,就已经得出了。
(4)语言智能:语言智能也是传统智力的组成部分,人类天生具有语言能力,令人吃惊的是,儿童语言能力的进展在各种文化和社会中都是一致的,即使是没有受过训练的聋哑儿童,也会发明他们自己的手语并悄悄使用。
(5)空间智能:拥有此类智能的人会通过立体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去感知物体的形状,然后通过脑中的想象去创造和再创造,使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融合其中。
(6)人际智能:人际智能的核心能力,是留意其他人之间差异的能力,特别是观察他人的情绪、性格、动机、意向的能力。
(7)自我认知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就是有关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知,了解自己的感情生活和情绪变化,有效地识别这些感情,最后加以标识,成为理解自己和指导自己行为准则的能力。
(8)博物学家智能:具有高度博物学家智能的人,看到植物、动物、山峦或者不同形状的云彩时,根据他们在生态学中的位置,善于敏锐地将它们加以区分,它的核心能力是辨认动植物一个种属中的成员的能力。
(9)存在智能又即大问题的智能:加德纳并不能确定精神信仰智能的存在,可有许多人对宗教和神灵或者自身的信仰,坚信不疑。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的发展
一、理论来源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①语言智力;②逻辑-数学智力;③视觉-空间智力;④音乐智力;⑤身体-动觉智力;⑥人际智力;⑦自知智力(内省智力);⑧自然智力。
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二、具体内容
三、记忆方法
口诀:语数动人,音空二自。
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动(身体-动觉智力)人(人际智力)
音(音乐智力)空(视觉-空间智力)二自(自知智力、自然智力)
四、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发展关系
1.这几种智力同等重要,不能只将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置于发展的首要地位而忽视其他几种智力。
2.之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偏重于学前儿童智力的培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而忽视了对幼儿其他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以及个体差异性。
3.教学启示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智力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应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与此同时,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二、聋人为啥很难找工作?
原因如下:;(1)因为聋人毕竟聋,虽然很多工作跟听力并无关系,可是聋人因为自身的关系大部分比较自卑,当然只是少数人,出现很多沟通问题,沟通问题又会引起很多人际问题。;(2)聋人的就业难是一项顽疾,这个跟媒体的妖魔化报道有关。再加上国人先入为主的观念比较强,错误的认为聋人普遍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据不完全统计,大多公司的HR部门拒招聋人的原因,并非是因为沟通问题,而是因为对聋人群体的品质而怀疑。;(3)歧视总是存在的,这个可能跟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有关。直接或者间接的不信任因此抹杀掉了20%优秀聋人群体的职业成长空间。;(4)作为企业应该反思的是,录用残疾人员工,并不是因为其本身合理的避税工具而减轻企业的税务压力而把他们当成极为廉价的劳动力。生理上的缺陷并不等同丧失劳动能力,请给他们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只有这样,他们身上的潜能会被最大化发挥。;(5)健全人与健全人在一起会感到交际自由自在十分方便,这一点,聋人亦然。不过,聋人听不见,独自一人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窒息感,这是处于无声世界里,有种强烈的什么声音都听不见的难受感觉。所以,聋人喜欢与聋人在一起过群体生活。
三、身体语言的特征及象征意义?
眼睛可以反映人的情绪、态度和情感变化。
情绪变化首先反应在瞳孔变化上。情绪由中性向愉悦改变,瞳孔会不自觉变大;对使人厌恶的刺激物,瞳孔明显缩小。情绪状态由“晴”转“阴”时,亦有同样反应。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身体其他部位的沟通也与目光接触有关,人际沟通中如果缺少目光交流的支持,将会使人际沟通过程变得不愉快,而且很困难。面部借助数十块肌肉的运动来准确传达不同的心态和情感。任何一种面部表情都是由面部肌肉整体功能所致,但面部某些特定部位的肌肉对于表达某些特殊情感的作用更明显。嘴、颊、眉、额是表现愉悦的关键部位;鼻、颊、嘴表现厌恶;眉、额、眼睛、眼睑表现哀伤;眼睛和眼睑表现恐惧。当目光与面部表情不一致时,目光是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聋哑人主要借助手语实现沟通,正常人在交流的过程中,手语表达的机会也比较多。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某种情感及态度的体语,身体的触摸常常用来表达某些强烈情感。摆手:表示制止或否定。双手外推:表示拒绝。双手外摊:表示无可奈何。双臂外展:表示阻拦。搔头或搔颈:表示困惑。搓手、拽衣领:表示紧张。拍头:表示自责。耸肩:表示不以为然或无可奈何。双手举过头顶:表示暴怒。双手往上伸直:表示激动。双手枕在头下:表示舒展。一只手托着下巴:表示疑惑。耸肩、双手外摊:表示不感兴趣。颔首、双手放在胸前:表示害羞。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作用表达某种情感及态度的体语,也是常见的沟通方式,应用范围比较宽泛。1.身体运动是个体最易发现的一种体语。其中手势语占有重要位置。
2.触摸是人际沟通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日常中身体接触是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由于人们的关系不同,人际距离因而不同。美国学者霍尔根据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提出四种人际距离。1.公众距离3.657~7.62米(12--25尺 )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它公共事物中的人际距离,此时沟通往往是单向的。2.社交距离1.219~3.657米(4--12尺)是彼此认识的人们的交往距离,许多商业交往多发生在这个距离上;
3.个人距离0.457~1.219米(1.5--4尺)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此时,人们说话温柔,接受大量体语信息;
4.亲密距离0~0.457米(0--18寸)这是亲人、夫妻之间的距离。在此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感觉刺激。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