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中国古代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著作,如《弟子规》?
《增广贤文》,《常礼举要》,《朱子治家格言》,《菜根谭》,《了凡四训》
二、论语交友四则原文及翻子游译?
1.【原文】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回善柔,友便佞,损矣。【翻译】
使人受益的朋友有三种,使人受损的朋友也有三种:正直的朋友,真诚而可信赖的朋友,博学而见多识广的朋友,可以让我们受益良多;而事实上并不正直的朋友,善于迎合别人、讨好别人,而欠缺诚信的朋友,善于随口胡说却没有真才识学的朋友,只会让我们受到伤害。
2.【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翻译】
孔子说: “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
【评析】
“视”、 “观”、 “察”是了解人的三个阶段,也是逐步详尽、逐步深入的过程。做事的方式是表面现象,其中可能有假象,所以“视”人做事,是了解人的最初阶段。做事的基本动机是内心深处的想法,做法源于想法,所以“观”人做事的原因带有一定的穿透力。是了解人的中间阶段。而人们做什么样的事情心安,就说明他有这方面的乐趣,这是出于本性的行为,不具有功利性, “察”清了这一点才算彻底看清了对象。
3.【原文】
子曰:“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翻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十足的恭顺,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却同他要好,这种行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
【评析】
本章以左丘明以及孔子两人之力强调说明令人可耻的人和事。二人都认为:巧言令色,过分谦恭,掩藏怨恨装热情,都是可耻的。在这里孔子借赞誉左丘明爱憎分明,表达了自己的爱憎观,那就是对虚假、掩饰和伪善的憎恶,从中也表明了自己的交友态度。
4.【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
【翻译】
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
【评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认识到这一点,交友便有了一定的尺度。
三、荀子交友之道?
荀子认为的交友之道是:“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即“先择而后交”。
如果一个人结交的朋友,都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思上进之类的损友,那他恐怕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如果一个人结交的朋友,都是发愤忘食、吃苦耐劳、积极进取之类的益友,那他恐怕想不优秀都难。
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只有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确定交往与否,在不断接触的过程中确定深交与否,才能结交到志趣相投、相观而善的知己好友。
四、诗经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诗?
1、《小雅·白驹》——先秦佚名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译文:马驹毛色白如雪,空旷深谷留身影。喂马一束青青草,那人品德似琼英。音讯不要太自珍,切莫疏远忘友情。
2、《小雅·伐木》——先秦佚名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译文: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3、《小雅·常棣》——先秦佚名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译文:鹡鸰困在原野,兄弟赶来救难。虽有良朋好友,安慰徒有长叹。兄弟墙内相争,同心抗御外侮。每有良朋好友,遇难谁来帮助。丧乱灾祸平息,生活安定宁静。此时同胞兄弟,不如朋友相亲。
4、《国风·秦风·无衣》——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5、《诗经·木瓜》——先秦佚名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译文: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五、儒家主张什么人际交往准则?
我记得儒家有个“五伦”学说,也就是五种人际关系:第一,君臣。
也就是现在的工作单位上下级的关系。
第二,父子,就是是长辈父母和子女。
第三,兄弟。
就是现在的兄弟姐妹以及亲属之间的关系。
第四,师徒。
就是老师和学生。
第五,朋友。
这是儒家的五伦,每一个伦理都有其规范的关系,不能乱了伦理。1981年,台湾的李国鼎教授提出了“第六伦”概念,群己关系。因为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人口流动性不大,所以人和整个社会的关系不明显。
而现代社会的人口流动性很大,人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细致,需要一种新的伦理关系来规范!
六、孔子论语中有关在人际交往中应有的一种态度的名句是什么?
关于交朋友问题,《论语.季氏》中记载了孔子所说的这样一段话,“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是从交友的对象去考虑的,而曾子则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一种自我反省。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