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跟我们上学学习一样,需要由老师来教。当然,如果家里有这样的老师那最好不过了,可以简单的去教孩子最基本的围棋知识,入门知识,当孩子感兴趣之后,我们可以给孩子去报专业的培训机构去学习,如果我们有能力,也可以聘请个人教练到家里给孩子辅导。通过这样的学习,相信小孩这方面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的
围棋从几岁开始学最好?
对孩子而言,4-8岁都是围棋启蒙的黄金阶段;
1、4岁一般是底限,因为围棋是一项智力运动,有一定的门槛,4岁后孩子的大脑发育到了一定程度,可以更好的接受并理解围棋的规则及下棋的方法。
2、7-8岁一般是上限,并不是说超过这个年龄之后学围棋不好,而是因为围棋天生自带胜负属性,在学围棋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习方法高效科学外,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学好,幼儿园的小孩相对于小学的小孩时间更充裕,更容易进入“学得好——赢得多——动力更足——学得更好“的正循环;
以国内的顶尖职业棋手为例,他们几乎都是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学棋的,爱棋道的老师们也是这个年龄开始学棋的,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意培养,他们的大致路线是接触围棋后在一两年内展现出围棋天赋,然后整个家庭考虑之后做出选择:专攻职业方向还是达到一定水平后专注学业。
一般来说,从4周半岁--5周岁开始学是最低年纪。
通过多年的教育经验来说,比4周半岁要小的孩子,脑部发育还没有大一点的孩子全面,属于懵懂状态,还在探索世界的时候,围棋对于这个年纪段的孩子来说,还是有点困难的,学习围棋可以说是比大一点的孩子难不少。
如果是5岁以上的孩子学,那就很好,不仅身体发育较好,对围棋有能力理解,而且能够静得下心来,也可以跟随老师的思路一点点入围棋的门。
如果,家长们想要孩子去学习围棋,可以提前培养孩子的兴趣。
比如说,玩玩棋子、去围棋教室逛逛、给孩子讲一讲围棋相关的故事、偶尔参观一下围棋比赛和围棋教室。
兴趣对于长久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兴趣,可以让孩子逐渐培养很多好的习惯,而好的习惯,往往能够让孩子受益终身。
学围棋的孩子,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孩子们也会得到很多好处。
例如。
1、学围棋的孩子很容易静下来,或者,思维非常灵活、进退有度。
2、孩子们能够举一反三,或者是对于一个事物的钻研能够坚持下去,也能够自发的去学习研究,耐力也逐渐增加。
3、孩子们也会比之前更加沉稳,对于某一些方面会很好理解学习,甚至是无师自通,这是千百年来智慧熏陶的结果。
很多时候,老师只是一个领孩子们进门的存在,在千百年智慧的熏陶之下,孩子们的受益也许各有不同,却也是非常多的。在日常生活之中,家长们往往能够很清晰的感受到孩子的变化和成长。
围棋究竟怎样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
最近台湾教育界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就是实行十二年国民教育暨多元入学方案。其目的是要打破考试菁英主义,走向多元能力的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在艺术、体育及其它专长方面发挥潜力,彻底解放应试教育之桎梏。而在今年的暑假,我也发现国、高中生继续学棋的比率增高。近几年来围棋教育产业因为经济不景气以及少子化等大环境的影响,有渐趋萎缩的现象。但是十二年国教的出台有如及时雨,让围棋教育市场立时活络。当围棋也被当成一个教育发展的选项,受到家长强烈支持,学生学棋的时间会很长,从幼儿园学到高中,变成终生受用的东西。
过去家长可能只将围棋当成一个小才艺,学不学都可以,现在社会已经慢慢体会到围棋的好处——对学习者“知”、“情”、“意”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育的过程是在潜移默化一个人的知情意。“知”指认知、知识及进一步的独立思考能力。围棋就是要能周全思考、要能经过对手严酷的挑战,还能技高一筹,这就逐渐提升到智能的层次,而不再是一种死守知识的心态。
“情”是指感情、情绪,在围棋里很自然地会训练到情绪的调控能力及面对胜负所带来的挫折承受力。
“意”指的是意志力,一盘棋从头领先到底是不太可能的,必须克服过程中的不如意,并且要坚持从逆势中再扳回来,这样可以训练出为达成目标而全力以赴的意志力。
所以围棋老师要能体会到,在教小孩的时候并不是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也不是要训练“技匠”,更重要的是知情意三方面的训练。很少有其它学科像围棋一样能带来如此全面性的教育效果。
优秀的下棋者一定要全面性的“换位思考”(片面性思考会带来真相的扭曲,所有人类的悲剧都是从片面性开始的),不可以只想自己,也不能只看局部,这种局部与全局一直交叉的思考训练是非常棒的!这种东西只有“哲学教育”相类似,但是围棋教育比较有趣,可以从幼儿园开始,而哲学教育却很难做到。
所以“围棋教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职业,在教一个小孩时不只是在教知识,而是在带一个人,看到他的性格成长,看到他情绪管控能力的进步。如果每位围棋教师都具有这种认知,他们都将是智力加油站,情绪的调控站及意志力的激励站。这几年我一直在想,围棋老师的地位应该大幅提升,我也努力让围棋进入正式的教育体系。衷心期盼围棋带动学生素质的大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