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是孩子“青春期叛逆”的高峰期。
从生理上来说,青春期因为身体发育,内分泌变化大,导致情绪易激惹,这是正常的。
而从心理发育来说,青春期孩子要完成“自我同一性”的认定,为以后成年做准备,所以他需要在这个阶段想清楚自己是谁、将来是谁的问题,完成、清晰自己的人格发育,所以他要为自己做主,希望不受过多控制。
同时,如果在青春前期没有发育好的心理成分,会在这个阶段爆发,也是需要补偿发育的意思。
综合以上三部分,青春期就会成为了我们说的“难搞”。
但如果家长懂得这么多的原因,知道孩子要在此阶段完成很多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的任务,自然比比其他阶段要“古怪”一点,如果家长能接纳、允许孩子的“古怪”,不去过多控制和要求,孩子其实也谈不上叛逆。
一是一定要尊重孩子,他们在向成人期做准备,家长最好的态度就是学习像尊重成人一样去尊重孩子的观点和表达,在吃喝玩穿着打扮等等事情上,尽量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独特主意,这样可以很多地避免亲子争执。
二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兴趣,比如追星,这是他们在寻找理想化的自我;比如喜欢网络游戏,可能是他们同龄人的话题,也是他们解压、躲避现实学习压力的方式……
三是多陪伴和沟通,尽管他们长高长大,外形像成人了,但其实还是孩子,需要关注和爱护;同时,有不同观点时,保留开放的可交流态度,好好引导,而不是一味压制,压制在此期基本是要失去作用了,越压越反抗;只有包容接纳才可能带来和气的沟通。
……总之,家长需要退出权威的位置,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与他们做朋友。
您好,感谢您的邀请!
您的问题其实是如何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的问题。
关于如何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相处与沟通,我的观点如下:“沟通”是由“沟”和“通”两部分组成的——不仅要“沟”,还要“通”。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沟”了,却没有“通”:有的都“沟”生气了,“沟”的摔东西了,依然没有“通”。我们和孩子沟通,不仅要“沟”,而且要“通”。
1.改变对“叛逆期”的看法。
关于叛逆期,应该有一个更恰当的名称,叫做“觉醒期”。 到了“觉醒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变得更强,我们要“珍惜孩子每一次的情绪发泄、每一次的叛逆和每一次犯错”,把叛逆和错误看成孩子成长的机会。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当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我们才不会过于担心和焦虑。
这个时期,由于身体的变化,会带来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身体激素分泌的原因,出现了一些生理上的变化;但是心理的发育又滞后于身体发育,所以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有些问题是阶段性的。
2.调整对沟通的看法。
如何看待沟通是沟通的前提。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我们跟孩子是站在一起的,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导致对抗。在沟通过程中,要先以“最大的善意揣度孩子”,我们要做好父亲或者母亲角色,真诚的态度去影响孩子;当和孩子出现矛盾时,以要以诚意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对沟通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沟通的效果。
3.关心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出了问题比关心这个孩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更重要。
秉持这样的认识,我们能以更宽容的心态对待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比较重要也是比较特殊的时期,我们不能把青春期孩子的一些不顺从行为简单看成是叛逆,甚至是肆无忌惮地叛逆。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关心一个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关心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同理,关心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出现所谓的“叛逆”比关心这个孩子叛逆本身更重要。有的孩子之所以会肆无忌惮地叛逆,和家庭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4.建设好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看得见的物理环境和看不见的心理环境。 在家庭物理环境里面,首先要保持家里的卫生干净整洁,将家庭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和规则感。 家庭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这个方面虽然看不见,但是却起着决定性作用,对身处其中的家庭成员包括孩子会产生很大影响。也需要全家人用心经营。
5.要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法和技巧。
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要特别尊重他们,学会用商量的口气而不是命令的口气和他们说话。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对事情的看法很有自己的主见,如果父母给他们足够的尊重,他们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也有利于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
当和孩子的意见出现不一致时,可以使用“万能三步沟通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先了解清楚情况,问问孩子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第二,和孩子共同商量和讨论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在行为上和孩子一起做出调整和优化,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6.让孩子多参与家庭事务和社会公益活动。
平时关于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要多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对于家庭的重大问题,也可以多问问孩子的意见建议,让孩子多参与家庭重大问题的决策。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承担家务活的习惯,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等。
7.学会尊重孩子。
“像大人一样尊重孩子”,在家里给孩子独立的物理空间,不擅自闯入孩子的“领地”,不随意翻看孩子的私人物品,让孩子在家里也有心灵的归宿。这样,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里也有可以独处的地方,孩子就会有归属感,不会轻易做出极端行为。
8.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父母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从身体、心理和行为上关心孩子,比如:给孩子做好饭,对孩子多嘘寒问暖;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和心理健康,做“教育的观察者”,多做少说,不唠叨、不指责等。不要因为看不惯孩子的一些令人不舒服的行为而引发情绪,用负面情绪去和孩子的负面情绪去对抗,或者变成孩子行为的“监工”。要关注孩子负面情绪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心理动态。当孩子收到父母的关心之后,所谓的“叛逆行为”也会越来越少。
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要培养一个听父母话、奴性十足的孩子;而是要培养一个知道心疼我们、有主见、有担当的孩子。在孩子小时候,该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时候就要示弱;孩子小时候就要注意和他们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这样到青春期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和情感不满的积累,就能够相对平稳度过。
希望以上观点能够帮到您,谢谢!
我是初雪小仙女,心理学生活化的践行者,也欢迎您积极参与讨论,说出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