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回答!
青春期是一个好奇而又不固定的阶段,什么事情都想去尝试,去体验,却又没有耐性,忽冷忽热,很不专一。爱激动又好胜,做事不考虑后果,悲喜相交,苦乐同在,悔恨并存。
这个阶段,必须有老师教悔,家长监督,高人指教,自己多看书,多学习,勤与人接触沟通。提高自己的认知,开阔眼界,辩别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信念,爱憎分明,明白错一步悔终生的道理。青春期情绪波动大,是危险的时刻,也是初步定型的阶段,要格外注意,切不可马虎大意,也是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
谢谢邀请。
青春、就像春天,一个美丽的、被夸张的季节。是人生命之花、人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青春是为自己一生奠定基础的时期,青春是人最宝贵也是最短暂的,应珍惜分秒时光,去学习无穷的知识和智慧,为理想、奋斗目标去拼搏奋斗。
青春最有前途、最有精力、最值得骄傲的黄金时刻,这个阶段的人,记忆力是人最佳时刻,年轻时不育知识到老也不会有乘凉的树荫。无论是谁在年轻时荒废了学业,他不仅失去了过去,而且也葬送了未来。
青年者,人生之王、之春、之华也。
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用什么方法可以孩子学会与情绪相处?
谢邀!
我是名咨询顾问,从事管理咨询10多年,今天读了本《全脑教养法》,觉得挺不错,分享下我的读书笔记,献给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如觉得有用,请顺手点赞、转发。
核心观点:人的大脑每个部分的功能不同,只有让各部分协调运作,才能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提高自制力和人际关系。
一、整合左右脑,帮助孩子改善情绪
左脑喜欢秩序,是逻辑的、语言的和线性的。
右脑发送并接收表情、眼神、语气等信号,负责接收和解读情感信息。
当孩子产生情绪时,父母要先和孩子的右脑建立联结,帮助他平缓情绪,这就是为什么要先“聆听与关注”,先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而不是上来就和孩子讲道理。
二、整合上下层大脑,教会孩子自我控制
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负责我们一些本能的反应和冲动,比如打斗、躲避,愤怒、恐惧等。
上层大脑由大脑皮层及其各个部分构成,负责高级分析思维功能,比如决策、控制力、自我认知、道德等。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上下层大脑之间的连接,使得上层大脑可以指挥下层大脑的行为,从而平息下层大脑强烈的冲动反应。
比如小时候家长不让我们买玩具,我们经常会躺在地上打滚,大哭,但如果父母对我们说,“今天没带那么多钱,你生气也没用,但是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想几个方法来解决”。
这样的对话,我们关注点就会引入到上层大脑,当我们问自己“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呢”的时候,就开始启动上层大脑,也就可以一起讨论问题了。
小贴士: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经常使用上层大脑,锻炼上层大脑的功能,帮助他们建立控制自己的能力。
比如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控制过激反应的方法,如深呼吸、数数、用语言表达愤怒而不是用拳头等。
三、发展同理心,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教孩子构建人际关系,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同理心。
发展同理心就是要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以及帮助孩子理解非语言如肢体动作的信息,更深入地去理解他人。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同理心。
如果亲子之间协调,那么孩子就会具有饱满的情绪。
而如果孩子的情感受到父母不协调的回应,他们就会回避表达情绪,也不再会感受他人的情绪,变得冷漠。
我是明哥,10年咨询顾问经历,职场技能(PPT汇报、逻辑思维、沟通表达)掰开揉碎,讲给您听,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
您有什么好的育儿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孩子发脾气昨天,可可妈妈向我抱怨道:孩子最近经常在家发脾气,而他发脾气的时候,都伴随着扔东西,以及大哭大闹。可可妈妈崩溃不已。
比如说,可可在玩玩具的时候,妈妈不小心碰到了可可的玩具,可可马上大哭,并把玩具扔到地上,说我不要玩了,都不给我玩。
孩子哭起来能达到半小时之久。刚开始妈妈还能好声好气的向孩子道歉,表示妈妈做错了。但孩子依然不依不饶,继续哭闹,越哭越大声。
迫不得已,妈妈只能发飙,用自己的大吼把孩子的哭声给盖住,孩子当下是停止哭了,但孩子的情绪也被压抑下去了。
妈妈反馈,孩子以前也会发脾气,但不会像现在这样又扔东西,又大吵大闹的。孩子小的时候最多只是哭两声,哄一哄就好了。或者是妈妈凶几句就好了。但现在是,怎么哄也很不好,而且需要更高音量的叫骂才能让孩子停止。
妈妈对此很苦恼,前来求助。
我说,孩子小的时候,所积压的情绪,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藏在了孩子的身体里,等孩子越长越大,能量越来越强,所有曾经受过的委屈,所有积压的情绪,都会爆发出来。
庆幸的是,孩子在6岁前就把情绪宣泄出来。这是正常孩子的表现,否则等孩子越长越大,积压的情绪越来越多,当他爆发的时候,就不只是扔东西和大哭大闹那么简单了。
就好比今年4月,上海高二男生跳桥事件。男生当时与同学发生口角,在车上依然被妈妈继续教育,各种积压的情绪瞬间爆发——跳桥自杀。
于是,我给可可妈妈推荐了一本书——《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
倾听孩子《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是美国的帕蒂·惠芙乐所写,她毕业于美国加州奥西丹特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研究与实践。
她一直运用本书的理念,倾听父母们和孩子们超过4万多个小时,并且与成千上百个倾听孩子的家庭联系,跟踪这些家庭中的孩子从婴儿到成年的成长过程,效果非常感人。
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父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一书则为众多父母带来福音:如何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如何倾听孩子的情绪?书中都给出了可落到实处的具体做法,帮助父母应对经常出现的,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刻。
下面我将从安排专门时间倾听孩子、游戏中的倾听来分享这本书的理念——倾听孩子。
专门时间1.安排一段不受干扰的时间陪伴孩子。
安排一段不长,但保证属于两个人的专门时间。不受旁人的干扰,不受电话的牵绊,不被家务所困扰。
这段时间只属于你跟孩子。(二胎家庭也是一样,保证单独与其中一个孩子的专门陪伴时间很重要!)
2.做不会让自己觉得疲惫或烦恼的事情。
毕竟一天工作下来也很累了,下班后还要做让自己疲惫或烦恼的事情的话,身体也会有情绪的。
所以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就专心地陪伴孩子,不理会琐碎的家务事。可以请家庭其他成员协助完成家务,或者先把家务事放一放,好好的欣赏一下孩子。
3.以游戏化的形式倾听孩子
以游戏化的形式倾听孩子,意味着自己扮演了一个毫无攻击性且有趣的弱者。而孩子则是能打败自己的强者。
孩子尚小,存活在这个社会,本身就会由于年龄的缘故而遭受很多委屈。这些委屈孩子无法用言语表达,但能通过游戏的形式,通过打败弱者的形式,来发泄出来。
4.让孩子拥有支配你的权力。
让孩子拥有支配你的权力,完成所有孩子想要让你完成的事情(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的前提下。)
比如说,按照孩子的游戏设定,我曾与三岁多的孩子玩摔倒的游戏——原本坐在椅子上,孩子忽然来了一句,哎呀,摔倒了,然后我们都假装摔倒在地上,孩子再来一句,哎呀,起来了。我们马上站起来。
孩子继续发号施令,哎呀,又摔倒了。我们再次假装摔倒,这样的游戏或许在成人眼中看起来特别幼稚,但我们却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与我的关系也因此而更亲密。
5.要克制自己,不去教孩子该怎么玩。
在与孩子玩的时候,成人心理总会有一把标杆,认为游戏该怎么怎么玩,认为孩子的玩法是错误的。
而当我们衡量的尺度出来的时候,孩子就会对这份游戏有一份压力,他会觉得: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所以你才会说我玩的不好。
长此以往的话,孩子就不再愿意跟成人玩游戏。试想一下,谁会愿意跟一个总是说自己不够好的人一起玩呢?
游戏中的倾听1.角色:扮演有趣的弱者
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扮演一个毫无攻击性,有趣的弱者,能让孩子大笑。
而当孩子正在长力气,长自信的时候,战胜抵抗者或竞争者时,才能让孩子大笑。
掌握好游戏的强度,孩子才能愿意并喜欢与成人一起玩。
2.如何开始:善于发现。
游戏中的倾听,首先需要,发现什么样的事情能让孩子开怀大笑。于是多做几次这种事情就好了。
比如说,我在跟孩子们玩躲猫猫的时候,即使我已经看到孩子的藏身之处,但我依然会假装没发现一样,继续喊道,可可呢?可可在哪里呀?
这时候孩子就会躲在角落里大笑,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我的注意。而我也很配合的,假装才发现他,咦,原来你在这里呀。孩子就非常愿意跟我玩躲猫猫的游戏了。
3.基本原则。
a.尽可能多的身体接触。充满爱心。其实孩子非常喜欢爱的抱抱,最喜欢一遍遍的重复逃跑—被捉—被搂抱的过程。而我们在与孩子玩的时候,时不时的对孩子进行身体接触。
比如说,亲吻孩子的脸,用鼻子蹭孩子的身体,给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等,都能让孩子开怀大笑。
b.一定不能超过或压过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超过或压过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和有优越感,才是我们的目的。
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胳肢孩子。胳肢孩子时,孩子处于被动状态,这会引发他的强烈不安,因为不停的发笑,而又无法告诉对方请停下来。
很多小时候被无情的胳肢过的人成年后会发现,只要有人靠近,自己的身体就会莫名的紧张。
c.不要让你自己的问题混入游戏中。当我们与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偶尔会因为欢笑声太多,而导致我们的童年愿望被唤起——小的时候渴望变强大,强大到身边的人都害怕。
而当这种童年愿望被唤起时,身边的孩子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我曾在与孩子玩游戏的时候,由于太兴奋,我的童年愿望被唤起,于是,我扮演了一个大灰狼。
也许是张牙舞爪的形态太逼真,4岁多的宁宁看到了,居然满脸恐惧的伸手打我。我意识到我压过孩子,以至于吓到孩子了,于是我马上调整自己的姿态。宁宁才愿意继续跟我玩。
所以在与孩子游戏的过程中,也尽量有意识的,不让自己的问题混入游戏中。
d.尝试用游戏的方式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与孩子交往时,尝试用游戏的方式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比如说,孩子想要打开饮水机的水龙头,让水一直流。当我们发现时,孩子也许已经跑远。这时候,可以用稍微夸张的口吻抗议:哎呀,你可要有麻烦了!然后慢跑着追逐孩子,再假装不经意的搂住孩子,随后,带着孩子回到饮水机旁,关掉水龙头。
e.合理的行为限制。在与孩子玩的过程中,孩子偶尔会因为玩得太疯狂,而做出一些伤害自己,伤害别人,伤害环境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则需要对孩子进行合理的行为限制。
比如说,我与子恒玩的时候,我抱着孩子,一次次的跟孩子玩转圈圈的游戏。孩子玩得太兴奋,以至于开始用手狠狠的抓我的身体(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开始发泄自己的情绪)
由于孩子紧紧地夹住我的身体,我没有办法腾出双手来制止孩子的行为。于是,我对孩子说:好,请你停下来,稍微冷静一下。我慢慢的把孩子放下来。
孩子不愿意,我继续说:我很爱你,我观察到你有点太兴奋了,所以先稍微冷静一会。我很爱你,我愿意一直陪着你。
一边说一边慢慢把孩子放下,孩子顺从地从我怀里下来。我继续轻柔地抚摸着孩子的背部,孩子慢慢平静下来。
f.打开自己,放下身段。在与孩子的游戏过程中,很多时候,成人会碍于面子,不肯放下身段,全然的与孩子在一起。其实刚开始我也会这样,后来慢慢的尝试打开自己,放下身段,与孩子在一起。
比如说,我一直扎一个高马尾,没有刘海。一次,我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我把自己的马尾,从后面放到了额头前,假装马尾就是我的刘海。
当下,围观的孩子们都在看着我大笑,我很放松,也很愉悦说道:你看!这是我的新刘海!
那一刻,我知道,我已经打开自己了。换做以前,我肯定不肯让孩子笑话我。但是此刻,由于我的这个举动,我与孩子之间同频了——我们有同样的笑点。这让我们的关系会更亲密。
总结《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给出了很多倾听孩子具体可行的方法,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倾听成人,倾听我们自己的情绪。
被压抑的情绪,并没有消失。他们只是留存在身体里而已,而身体从不曾忘记。无法被看见的伤口,正束缚着绽放的生命。
一点愿景你还有哪些育儿困惑呢?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体验~
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愿每个孩子都拥有五彩缤纷的童年,
愿每个生命都能被爱所照亮。
我是资深幼教,育儿问答达人,正面管教,爱和自由追随者,更多精彩的育儿知识,欢迎关注我
参考文献:《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帕蒂·惠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