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认知情绪有哪些方法?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2-09-26 13:19   点击:277  编辑:张鹏   手机版

认识自我情绪的四种方法

如果你想利用你的情绪力量,就必须先了解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须知,你的情绪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无法把握的,你的思想能直接影响你的情绪。

情商首先表现为对自己情绪的识别和评价,也就是能及时地识别自己的情绪,知道其产生的原因。谁了解自己的情绪,谁就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操控、驾驭它;谁要是不了解自己的情绪,就只能无助地听任它的摆布,成为它的奴隶。

一般来说,高情商者是通过以下四种方法来认识自我情绪的:

一、情绪记录法

做一个自我情绪的有心人,有意识地连续记下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比如,两到三天或一个星期)的情绪变化过程。情绪记录表的具体记录项目可以为:情绪类型、时间、地点、环境、人物、过程、原因、影响等。

二、他人评价法

通过与你的家人、上司、下属、朋友等交流沟通,用他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的情绪状况。

了解那些经常与你接触的人对你的评价,是了解自己的情绪的重要途径。因为他人评价比自己的主观认识具有更大的客观性。如果自我评价与周围人的评价相差不大,表明你的自我认知能力较好;反之,则表明你在自我认知上有偏差,需要调整。

然而,对待别人的评价要有认知上的完整性,不可只以自己的心理需要注意某一方面的评价。应全面听取,综合分析,恰如其分地对自己做出评价和调节。大多数人通过别人的看法来观察自己,为获得别人的良好评价而苦心迎合。但是,把自己的自我认知完全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就会面临严重束缚自己的危险。

三、情绪自省法

人生的棋局该由自己来摆,不要从别人身上找寻自己,应该经常自省并塑造自我。

成功和挫折最能考验个人的修养性情,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成功或失败时的经验教训,来发现自己的情绪特点,在自我反省中重新认识自我,把握自己的情绪走向。

四、情绪测试法

借助权威的情绪测试软件,或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有关自我情绪认知与管理的方法和建议。

了解自己情绪的人,大多善于将自己的情绪调节到一个最佳状态,顺应他人的情绪基调,轻而易举地将他人的情绪纳入自己的主航道。这一本领能让他们在交往和沟通中一帆风顺。

强有力的领袖人物、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家都能敏锐地认识和监控自己的情绪表达,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表演。他们像高明的演员,善于调动成千上万的人与自己同痴同醉。

当你开始观察和注意自己内心的情绪体验时,一个有积极作用的改变正悄然发生,那就是情商的作用!

高情商者往往能有效地察觉自己的情绪状态,理解情绪所传达的意义,找出它产生的原因,并对自我情绪做出必要的恰当的调节,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低情商者则因不能及时地认识到自我情绪产生的原因,而无法有效地进行控制和调节,致使消极情绪影响心境,久久不退。

在生活中,有的人乐观向上,有的人却悲观绝望,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观察和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不同。

如何通过认知论管理情绪?

认知论最早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通俗地讲,认知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的情绪是由人的认知方式决定的。模式是: A(外部刺激)→B(评价方式)→C(情绪) 由此可见,人的情绪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形成的,而有一个过渡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评价事物的方式。也就是说,面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看问题的方式不同,就会造成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 比如,同样面对失恋,有的人会痛不欲生,甚至选择自杀,有的人难过几天就释怀了。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在意识、潜意识层面对爱情的看法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爱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有的人却将爱情视为一场游戏。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一个人对爱情的看法不同会造成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因此,要想调整自己的情绪,就需要从意识层面到潜意识层面调整自己的认知。这时需要注意一点,意识层面的认知比较容易调整,潜意识层面则不然。譬如在失恋后,很多人觉得可以接受,但仍然觉得非常难受,就是因为在潜意识层面没有及时调整过来。 【案例】 同一事件的两种反应 高速公路汽车追尾造成交通堵塞,结果导致两个人没能及时赶到飞机场,错过 了自己的航班。 这两个人对这件事的情绪反应截然相反。一个人非常懊恼,心想:如果我能早 点出发,不就能赶上飞机了吗?另一个人却喜滋滋的,心想:幸亏我出发得晚,否则那些追尾相撞的车子里,可能就有我的车了! 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法差异是非常大的,这就是认知论的力量。 二、学习“认知论”改变自我情绪 1.多说“我气死我了” 由于每个人对待同一件事的看法不同,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生气不是由外部刺激形成的,反而与自己的观念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与“你气死我了”相比,“我气死我了”更加准确。概括为四句话就是: 我生气主要是我的观念引起的, 我生气主要不是外部环境引起的, 我以后一定要少说“你气死我了”, 我知道主要是“我自己气死我了”。 想要随时随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妨把这四句话打印三份,床头贴一份,卫生间贴一份,办公桌贴一份,看到后就默念一次,空闲的时候默默体会,这样坚持半年,个人情绪就会有很大的改观。如果能够把这样的观念导入企业文化里,员工之间的扯皮现象就会空前减少,团队精神则会大幅增强。 2.寻找积极的一面 员工在工作中受到领导批评后,有的人气到晚上失眠,有的人却反应很淡,这都与个体的认知有关。这时应该如何调节心态和情绪呢? 人们的反应不同,是因为对批评的看法不同,因此这时人们应该想: 首先,批评是一种变相的激励,能够促使人们进步; 其次,批评意味着工作的安全性,因为领导如果想要开除一名员工,就不会大费周章、浪费时间去批评他; 再次,对于干部而言,“批评多”是受重用的特征,正所谓“多做多错”,做的事越多、管理的范围越大就越容易受到批评; 最后,直截了当的批评说明关系亲近,批评越多的人往往越受到领导的信任、重用和亲近。 因此,受到批评并非绝对是坏事。 3.认识到认知与客观因素的关系 人的认知也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改变一个人的情绪。比如,某专门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开办的学习班采用了幼儿化的管理方法,上课的地点在幼儿园,设施都是儿童的规模,上课要举手、要唱儿歌,放学后要家长来接。因为孩子的创新能力普遍比成人强,在受到儿童化的调试之后,四五十岁的管理者的创新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很多平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都得以解决,工作压力得以缓解,情绪也更加良好了。这个班级最终达到了提高创新和解决情绪压力的目的。 三、认知论的六大衍生理论 认知论的衍生理论有六个,分别是:对错程度论、社会标签论、视角大小论、攀比论、风险放大论、他人评价重视程度论。 1.对错程度论 对错程度论的定义 对错程度论,即对错观念清楚程度越高,人就越痛苦。凡事都要讲究对错的人往往活得十分痛苦,对错观程度低(即思维弹性更高)的人则更幸福。 心理学的经典论述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情只有大是大非,没有小是小非,小事情没有约定俗成的对错标准。工作中讲对错是可以的,但是把工作中的对错观任意扩大到私人领域,或者人际交往的领域,就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痛苦。 对错程度论的核心 对错程度论的核心要点是:一个人想要生活幸福,就要降低自己的对错观念。 比如,在日常生活当中,夫妻吵架是很常见的事情,而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吵架过程中“热衷于讲道理”的程度。有的人喜欢在吵架中讲道理,热水瓶放在哪里要讲道理,装修刷什么颜色的漆要讲道理,甚至到哪里旅游、坐什么车也要讲道理,这样的人往往最痛苦。而能够赞许对方的决定的人,则往往比较幸福。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大事的对错观也在发生变化。譬如,在五十年前,是否忠于毛主席是一个非常大的对错问题,每个人吃饭前都要高呼“毛主席万岁”,现在如果有人这样做,就会受到别人异样的目光洗礼了。再例如,原来人们都认同计划经济的优越性,现在如果再主张全面恢复计划经济,就会贻笑大方了。 由此可见,历史上所谓的“大是大非问题”的标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在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思维弹性、降低自己的对错观,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对错程度容易偏高的人群 部分理工科背景的人员。部分理工科背景的人的对错观程度往往容易偏高,因为这些人搞学术研究的时候必须得出准确答案,对事物的判断永远是非对即错,一旦他们把这个观念扩展到私人生活中,就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部分财务背景的人员。他们容易把财务工作观念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对错观程度偏高。例如,财务人员总是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流程都细化到每分每秒,譬如几点到几点吃西餐,几点到几点看歌剧,一个月以后要去干什么??不允许出现丝毫误差。这种强烈的对错观往往会招致爱人的反感,影响婚姻质量。 部分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和长辈的宠爱,因此有些人习惯了获得,在与人交往时特别爱讲道理,任何事情都要分清对错,导致恋爱时分手率高,工作时跳槽率也高。 操作方法 降低对错观。说到底,部分工作中对错程度高是正确的,但把这种对错观泛滥到生活里就不妥了。因此必须牢记:人与人之间的事情只有大是大非,没有小是小非,小事情没有约定成俗的对错标准,只有降低自己的对错观,才能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 消除“执意追求公平”的负面思维。公平是很主观的东西,世界上没有脱离人的主观存在的客观公平,也根本不存在人人认可的公平。因此,追求公平是一种很荒谬的想法,意味着和自己做对。如果一个人总是觉得他人对自己不公平,想要追求真正的公平,则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社会标签论 社会标签论的定义 社会通过一个人的亲朋好友、同学、邻居、电视、电台、报刊、杂志,无时无刻不在给个体贴标签,这些“标签”指的是一个人生活状态的好坏,个体为了迎合这些社会标签,就会产生心理扭曲、人格扭曲,进而形成痛苦的心态。 潜移默化的广告 社会给人贴标签时有一种人们无法察觉的途径,就是广告,但广告贴的往往是一种负面标签。为了把产品卖出去,绝大多数厂家在广告都会制造一种高于生活实际的、虚假的生活模式,力图暗示每一个看到广告的人:你目前的生活状态很糟糕,只有买了我的产品,你的生活才会步入正轨。 例如,在一个售价为十几万、二十万的中档车的广告中,一名30岁左右的年轻白领架着斯文的金边眼镜,开着一辆价值十七八万的轿车在沙漠边缘飞驰而过,之后由旁白报出这款中档车的品牌,暗示观众:如果你已经二十七八岁,如果你是一位白领精英,如果你还没有这样一辆车,你就是过着不正常的生活。 于是观众们就产生了痛苦。也许在看这条广告之前,没有座驾的白领会因为攀比而感到难受,但由于没有受到如此强烈的暗示,难受没有达到非常高的程度。然而看到这条广告之后,很多20多岁还没有车或只有价值10万左右档次的车的人就会觉得抑郁、痛苦。 对女人而言,时尚类杂志引发的问题更为明显。据统计表明,连续一年坚持每天阅读时尚类杂志超过一小时的女孩子,得抑郁症的比例是正常人群的好几倍。说到底,时尚杂志传递和塑造的是一种典型的跟实际生活脱钩的虚假生活方式,这种看似简单的社会标签,实际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社会标签是痛苦之源 即使是研究管理心理学出身的人,也很容易掉进社会标签的陷阱。 【案例】 私家车的变迁史 鞠强年轻时曾在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当老师,那时他还没有私家车。 随着知名度增大、社会地位提高,周围不少人都对他说:“鞠老师,你怎么能没有私家车呢?像你这样的人,怎么也得有私家车吧!”由于周围舆论的鼓励,鞠强便去挑选了一辆黑色的普桑,这时上海财经大学还没有别的私家车,别人都觉得鞠老师生活得很幸福。 过了若干年,购买私家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鞠强的普桑就不乍眼了,这时周 围人又说:“你怎么能坐这种车呢,一辆普桑而已?怎么也得弄个别克吧!”于是鞠强又把普桑卖了,花30万买了一辆黑色的别克,别人又觉得鞠老师生活得很幸福。 又过了若干年,周围又有人说:“鞠老师,你怎么能坐别克呢,像你这样的人, 怎么也得坐奥迪A6!”于是鞠强又花60万买了一辆奥迪A6。过不多久,人们又来劝他换奔驰。鞠强想:再过几年,会不会有人让自己换一架直升飞机呢? 案例中鞠强的购车过程就是典型的被社会标签牵着跑的例子。事实上,许多人都在为社会标签而活,因社会标签而忙碌,管理阶层的人更是如此。例如,有人买了一辆老式奔驰,这两车外形很好看,但驾驶座的位置很矮,坐进去很不舒服,但考虑到能够吸引很多人的目光,这个人就拼命地弯下腰开车,最终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这个人就是在为社会标签而活,一旦陷入这些标签里,事实上就是在追求虚无飘渺的东西,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到社会标签是痛苦之源,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各类非必需品广告,减少内心纠结程度,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更加稳定。 3.视角大小论 视角大小论的定义 视角的大小会影响人的情绪,视角越大,痛苦越少,视角越小,痛苦越多。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视角非常小的时候,生活中的任何小事都会变成大事;一个人的视角足够大的话,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