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宝入幼儿园起,就标志着集体生活的开始。与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最大的不同就是宝宝将与许多小伙伴一起生活。因此,父母应教宝宝学会关心他人,与同伴分享玩具与食品,体验交往的乐趣,帮助和安抚身处困难环境的人。平时有空家长也可有意为宝宝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宝宝在具体的交往环境中学会与人交往。
宝宝在家的时候,妈妈也可以有意地按幼儿园作息时间安排宝宝的活动。如帮助宝宝建立适宜的午睡习惯,一般幼儿园的午睡安排在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半。早上入园时间为8时左右,晚间睡眠时间最好不要晚于9时。
因为分离能触发被抛弃的感觉,因此在送宝宝去幼儿园的第一个月,父母应该尽可能保持孩子的生活有规律。家庭应避免旅游,不要换新保姆。在送宝宝去幼儿园的路上,讲清楚要去哪儿,什么时候会回来接他,如父母可以说:“你和老师、小朋友待在一起的时候,妈妈去上班,你吃完晚饭我就来接你。记住,妈妈和爸爸一定来接你。”父母可以考虑留下一些东西,如一条围巾或一块手绢给孩子,作为将会来接他的一个具体的提示。
如何正确引导幼儿管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不要强行压制孩子情绪的发泄,也不要对孩子讲道理(因为只要心平气和的时候才有可能听进去大人讲的话)。所以,当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一种办法是“凉拌”,他爱咋的咋的,随他去,另一种办法,通过一定的技巧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相对来说孩子关注一件事的时间是很短的。
当孩子遇到想不通的事情时,及时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帮孩子想通其中的道理,及时消除孩子内心的纠结,怨气,委屈等。
只要孩子内心没有累积的压抑,纠结、委屈、怨气,对抗意识,他自然就会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的。
幼儿园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情绪化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产生愉快或郁闷等情绪,每个人都有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幼儿也不例外。由于幼儿注意力很容易发生转移,消极情绪状态持续时间也不长,这也表现出一种对情绪的无意识调节。面对幼儿的过激情绪,我们可以讲究一些策略,如冷处理、设法转移幼儿注意力等。同时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习主动自觉地控制情绪。如教给幼儿自我调节的方法,比如告诉他们,当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就在心里暗暗说“不能打人”,“不能摔东西”,或者在不愉快时想想一些有趣的事情。
1、与幼儿共同设置合理的规范
面对幼儿的各种需要,我们要客观分析,满足其合理需要,拒绝不合理要求。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幼儿获得消极的情绪体验,可能表现出某种过激的情绪反应。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先与幼儿共同设定一些规范,逐步培养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在实践活动中用这种能力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做出价值判断。只有当幼儿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做价值判断时,才具有实现情绪调控的可能性。
2、教给幼儿应对消极情绪的具体方法
宣泄法:引导幼儿合理的宣泄自己的情绪。幼儿处理消极情绪的能力还很弱,如果不加以引导,使消极情绪郁积在心中得不到宣泄,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当然也不能不加控制的宣泄,我们要作科学的积极的引导,教给幼儿以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给幼儿宣泄的时间和空间,用心倾听,给予幼儿关爱、理解和疏导。
游戏转移法:当幼儿产生消极情绪时,鼓励幼儿进行游戏,做他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在游戏中提高认知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产生积极的情绪,并且消除消极情绪的不良影响。
暂时回避法: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成人对儿童某些行为和情绪的关注,会提高这些行为和情绪再次发生的频率。因此,对幼儿的某些消极情绪,采取回避的方式更能减少它的发生。比如:当幼儿因某些不合理要求达不到满足而产生消极情绪时,可以假装没看见,不予理会,因为此时越理会越会让幼儿觉得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成为他日后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积极引导法:引导幼儿从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转化,教给幼儿用积极的心态看问题。例如:笼子里的小鸟飞走了,幼儿非常难过,妈妈告诉他小鸟也想自己的妈妈了,它飞出去跟妈妈在一起,会很幸福,这样幼儿也为小鸟感到高兴,不再难过了。事物都是有两面的,家长一定要引导幼儿积极乐观的面对问题,往好的一面努力。
积极情绪是间接的,长远的方式给个体带来各种利益。他能使个体建立起提供自己长期发展的个人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人际资源和理资源。这些不仅包含了个体自身内部成长所需的关键要素,也提供了个体社会化所需要的资源。幼儿调节情绪能力的高低,影响幼儿是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幼儿期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开始时期。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