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怎么改变说话啰嗦并且想法复杂的人?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2-05-22 13:26   点击:67  编辑:米建   手机版

所谓的哆嗦,说到底,就是井底之蛙,没见过大世面,笔管之见,一件事反复说个没完,令人厌烦,好表现自己,复杂的思想多少有一点点,突出个人。

1.说话的时候关注对方的反应,如果捕捉到对方有厌倦的信号,及时停住话题。2.让亲人提醒你。通过亲人、好友善意的提醒,会有效改变唠叨啰嗦的病症。

内向的人往往思维活动是很丰富的,但缺乏表达沟通能力,该如何改善?突破内心的障碍?

内向的人往往思维活动很丰富,但缺乏表达沟通能力,如何改善?

首先我们要说沟通能力通过训练是可以有效改善的。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需要纠正您的一些观点。内外向,指的是心理学上对人的气质的一种分类。和人的思维并不是正相关,不是说内向的人行为比较沉默,因此思维也迟缓。外向的人行为比较活跃,因此思维也活跃。此两者没有必然的关系。

内外向的人都会遇到沟通的问题。

通常,我们对沟通的理解是比较单纯的,认为沟通就等于说话,事实上并非如此。

沟通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旨在使信息在人际之间流通,并且形成共识达成一致,并落实到行动中。

沟通是一种基础的能力,有两个层次:

1.语言沟通,我们常用的微信,邮件,文章等。属于纯语言沟通。

2.语言与非语言沟通,人们面对面,包括视频与语音。这样的沟通同时使用到语言与非语言进行沟通活动。

因此,我们说沟通是一种能力。

那么沟通究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

1.沟通需要具备共情能力。上面我们说到,沟通在两个层面进行,语言层面主导的是信息内容,非语言层面主导的是情绪感受。

如果缺失了共情的能力,对我们来说就会影响到对客观认知的准确度。

2.沟通需要具备理解客观的能力。当我们在进行沟通时,需要对客观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理解。

①对环境的理解。

②对沟通双方能力的理解。

③对沟通双方态度的理解。

④对沟通双方身份角色的理解。

沟通能力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主观上的不知道怎么说,怕说错都是来源于对沟通能力的不足够。

因此,建议您多多练习。

内向的人缺乏表达沟通能力?这真的是对内向的一大误解。

内向和外向只是心理学上对人的气质类型的划分,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内向和外向混合的,或者偏内向,或者偏外向。绝对内向和绝对外向通常不存在,如果有,一般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精神病或心理障碍,一种是心理变态或心理扭曲。

沟通能力与内向、外向并无关系,也不成正相关或负相关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如何,其实与TA是偏内向还是偏外向并无必然的联系。

偏内向的人,TA的能量多来源于自己的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和观念。由于专注于自我内心探索,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很活跃,思想丰富,内心多姿多彩。同时,他们也善于保存精力。

由于偏内向的人对外部刺激比较敏感,并且容易比其他人感受到不舒服的“刺激”,因而,他们往往需要限制自己在社交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免自己被过分消耗。

这不表示偏内向的人就一定是安静的、孤僻的、害羞的、不自信的或沉默寡言的。相反,多数偏内向的人只是不愿意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除非对方和自己有共同的话题,或者对方与自己关心亲密,是自己的挚友,或者对方是某个特定对象,他们才会有很多的话,或滔滔不绝,或如同话痨。

以00后熟悉的王一博和肖战为例,王一博是偏内向的,在多数人面前是不怎么说话的,但是如果你和他聊摩托车等他感兴趣的话题,他就可以滔滔不绝,而他在肖战面前也是话很多。同时,不少人也看到,王一博的舞蹈跳得很好,演技也不错。

这也是一些偏内向者的优势,他们因为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的内部,重视主观世界,好思考,好学习,自己建立安全感,而往往比一般人眼里的外向者更有才华,更善于了解和把握自己的情绪。而世界上许多名人也都是偏内向的,比如牛顿、爱因斯坦、丘吉尔、比尔·盖茨等等,还有最近圈了一波粉的我国外交人员耿爽、赵立坚等,以及娱乐圈的周杰伦、梁朝伟、张学友等人。

同样的,偏外向的人也不一定就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人们之所以认为外向的人善于表达,善于沟通,是因为人们本身都有一种希望别人来理解自己,主动接近自己,主动开口表达的倾向和渴望。一方面,人自身的自卑感让人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需要变得更好才能主动;一方面,人自身的心理安全感需求使得人在无法确定自己表达正确与否的情况下,希望别人先提出观点或想法;此外,一些有了一定权力的或者本身控制欲很强的人,内心希望别人主动“讨好”,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权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地贬“内向”,而扬“外向”。因为偏内向的人往往更独立,更不会被他们左右,而偏外向的人由于主动“讨好”,展示自己,正好符合了大多数人的要求。他们因为看起来很主动,话多,而使得人们觉得他们有良好的表达能力。

但实际上,偏外向的人是精力的挥霍者长时间的独处、沉思,或是只与某个人呆在一起,难以使他们感到兴奋,甚至无法忍受。因为偏外向的人能量主要来源于外部世界,如各种社交活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他们需要通过这些接触来展示自己,获取自信。也就是说,偏外向的人其实是很在意别人的看法与评价的,他们的对外主动,其实是一种对自卑的掩饰。而且,由于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外部世界,忽视了对内心的探索,偏外向的人往往只是看起来技多不压身,其实却很少有精通的特长;看起来话很多,其实却不一定善于沟通,反而情绪容易高低起伏,不稳定。

既然偏内向或偏外向与沟通能力无直接关系,那么,

是什么造成了不良沟通或无效沟通呢小陈和小张结婚三年了,两个人除了新婚之夜,几乎就没怎么住在一起。原来,小陈的父亲几乎不怎么管事,母亲独自将儿子拉扯大,对儿子倾注了所有的感情,造成了小陈的骄纵。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和妻子吃饭,如果妻子说点什么,他不想听,吃完饭就回了母亲家,和母亲住在一起。这就导致了两个人几乎没什么夫妻生活。另一方面,小陈母亲又催着小陈和小张赶紧生孩子,说自己想抱孙子。于是,每次,小陈和小张只有一闹矛盾,小陈就指着小张的鼻子,“你为什么不生孩子?!”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说完还摔门而去,回母亲家住。这样过了三年,小张已经受不了,准备离婚。

人们在沟通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或者讲了半天,对方却没弄明白是什么意思,甚至根本不在乎你想要表达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人在和他人沟通的时候,往往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对方所表达的内容上,没有认真去听对方所要表达的观点,而是只注意到了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自己想要的部分,只想着让对方满足自己,服从自己。于是,在沟通的时候,大部分的人习惯于在对方的表达内容上加入过多的主观臆想,全凭自己的喜好去理解,去构思,并不愿意尊重对方的观点。结果就造成了大部分情况下,人们的沟通之间,双方往往只能听明白对方20%的意思,有的时候,甚至连1%都没有。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表达也占一定的比重。很多时候,明明想好了要说什么,但是表达出来,却也不是100%准确,因为,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一方面出于塑造自我形象的需要,或多或少会改变一些表达方式,以维持自己原本塑造好的形象;一方面出于渴望得到支持、肯定和满足,人们在表达过程中,会多少加入一些煽动性言语。这就是个体的情绪驾驭能力。即,个体在表达、沟通的过程中,在社交互动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情绪觉察,情绪掌控的能力。

一个人的表达、沟通能力和情绪驾驭能力有着直接的关联。越是不善表达的人,越是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反过来,越是容易情绪变动的人,往往表达能力也越是欠妥当。不少人为了说服对方,于是在表达过程中,加入了过多的情绪渲染,导致对方产生一种负罪感、被指控感、逆反心等,而从心底拒绝沟通,最终造成了沟通无疾而终,双方产生矛盾。

想要达到良好的沟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让沟通无障碍,是很多人的理想。想要达到这个效果,

首先,要彼此尊重。当对方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如果这个时候自己不喜欢这些观点,不要一下子打断对方的讲话,或者是当着对方的面做别的事情。这会让对方感到不被尊重,而在沟通过程中产生情绪,导致表达过程中,变成对你的指责或控诉,而你自己也会因为这些带负性情绪的语言感到愤怒,影响沟通效果。

其次,要有同理心。即,学会换位思考。如果对方所表达的并非你所喜欢的,不是你的喜好。不妨试着将自己当成对方,分析一下对方的表达中,有一些什么样的需求,对方是什么感受,如果你贸然中断沟通,或者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结果会怎么样。

再次,需要有一定的倾听能力。倾听,从某种角度而言,可以说是对方的理解与接纳。你不一定要全部接收对方的观点,也不一定要喜欢对方的观点,但一定要学会倾听,这是一种尊重,也是沟通的前提。因为只有你学会倾听了,才能彻底明白对方想要表达什么,才知道如何根据对方所表达的内容,作出适当的反应和回馈。不少沟通之所以无效,和不会倾听、不愿意倾听有很大关系。倾听需要你暂时不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它的好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听明白对方80%甚至以上的意思。而80%就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条件。

再者,学会适当的表达。适当的表达,通常是带描述性的,即,对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进行描述,说明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希望得到什么的结果,或者自己有什么需求,比如,“这件事……”、“我觉得……”、“我当时的想法是……”、“我感到……”等等。而不是用一种指摘式、控诉式的表达,比如,“都是因为你……”、“如果不是你……”、“你造成了……”等等,这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而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沟通效果。

除了具备良好的沟通条件,还需要

改善沟通能力想要改善沟通能力,首先要学会合理的、恰当的表达。即,尽可能地将自己的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让观众听明白,而不是讲了半天,别人不知所云。

想要准确地表达,需要:

先找到切入点。

当你确立了自己的观点,表达的时候,多少需要进一步阐述,才能使这个表达更完整。不少习惯于“我就觉得挺好的”,但“好”在哪里,却说不来所以然。比如,大家都在谈旅游这件事,你想要切入其中,就需要找准三个方向,一种是肯定,一种是否定,一种是中立。

找准切入点之后,你还需要组织语言。

不少人虽然观点明确,但表达不顺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语言缺乏组织。而如果你想阐述清楚一个问题,让沟通进一步,就需要让你的表达有一种层次分明的感觉,这时,你就需要学会组织语言。适当地使用一些连接词,如“首先、其次、再次、然后”、“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等,有助于让你的表达看起来层层递推,逻辑清晰,有条理。

而后,再适当地运用一些肢体语言,如眼神、微笑、手、脚等等动作。

如果觉得自己语言组织一时半会儿上不了手,可以进行多方面练习。

第一,经常思考说话之间的关联性。平常听一段话,看一篇文章,不要仅仅停留于表面,而是试着揣摩,这篇文章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能够打动你。然后自己提笔练习一下,试着想象自己正在和某个人就某个问题进行沟通,想想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如何表达。然后对着镜子练习。

第二,巧妙运用故事。在有些情况下,直言表述因为所处的环境,以及人为的因素等或许起不到什么效果,有可能被无视,这个时候,故事就成了巧妙沟通的一种语言载体。这个故事一定要和你所要表达的观点密切关联,并有一定的情节冲突和行动,以影响并引导对方。中间再配合肢体语言,这个故事就更有张力和感染力了,尤其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故事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而想要有大量的故事,需要经常阅读。

第三,注意对方给你的反馈。某种程度上,反馈有利于人们发现问题,完善自己。当然,前提是,这是个善意的反馈。如果是恶意的反馈,一定程度上的确会造成负面情绪的产生,但同时也让人分清了危险与安全。因而,注意对方的反馈,有助于表达者全面掌握周边信息,进一步完善沟通。

最后,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情绪管理。

练习情绪管理,首先要学会观察自己。当发现自己有情绪起伏的时候,如果环境允许,专门准备一个记事本,记录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产生情绪的原因,找出根源。这样做的好处是,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境,你就知道是什么触动自己的情绪了,也更容易把握自己的情绪,安抚自己,使自己不那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

如果条件不允许,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先平静下来,过后再对自己进行分析,了解自己在情绪激动的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分析整个事件值得不值得自己情绪波动、大动干戈。可能有的人会说,“我就是不甘心”。不甘心是正常的,但因为不甘心而任由情绪发酵,而是愚蠢的。因为被情绪冲昏的头脑,往往分不清事实的走向,不计后果,最终给自己带来恶果。

平常多听听轻音乐好处也很多。一方面有利于个体放松自己,一方面轻音乐中的阿尔法波有利于神经元突触的生长,一方面柔和的轻音乐有平缓情绪,愉悦身心的作用。

如果你性子比较急,轻音乐更是多听一听,除此之外,练习瑜伽、八段锦、太极拳等等轻柔、缓慢的体育运动,也有助于改善急躁的脾气,辅助沟通效果。

所有的一切,需要的只是时间和训练。

只要有心,只要肯用心,没什么是做不好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