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论的结构由三个要素组成:概念;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由这些概念和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特殊规律和预见。其中,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或命题构成了理论的核心元素。尽管理论有大有小,有粗有精,但堪称理论的,一定包含着这两个核心元素。它们通常也是识别某一理论的主要判别标准。
概念表现为名词、术语,并包涵着对事物内涵与外延的规定。概念具有抽象性特征,是人们在对经验事实获得丰富而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经反复抽象思维而形成的反映事物本质联系的逻辑形式,是经验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重构。它纯粹是思辨性的、逻辑形态的。
建立概念是理论建构必要的而且是最重要的环节。概念作为对经验事实的规定,是建立前提假设的一种形式 。如泰勒将管理定义为“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西蒙则认为“管理即制定决策”。以上学者都建立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其理论分野即始于对管理概念的不同认识。
作为对经验事实的严格界定,概念为科学理论提供了具有特定含义的、通约性的术语或语言,构成了理论构建的话语基础与逻辑基础。可以说,概念是理论的语言。概念内涵与外延清楚,对于理论构建以及科学交流是极其重要的(科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那样广泛包容、伸缩自如,它讲究专业精致、细密深入、严谨明确和条理清楚)。
一个科学理论所使用的概念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甚至若干个概念群。这些概念按着固有的隶属关系、包含关系、并列关系、联结关系等,形成一个有序的概念网络或概念体系,并构成理论论述体系的关节点。理论论述体系就是在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或运动中建立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讲,理论就是概念的展开。刘永佶教授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所使用的概念主要地分为四大类型:
1)核心概念,它是对研究对象总体矛盾的一般性本质的规定,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剩余价值。
2)主体概念,它们是对研究对象总体矛盾各主要方面、层次、部分的规定。它们围绕核心概念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并与核心概念一起共同确立起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剩余价值理论的主体概念包括资本、雇佣劳动、劳动力、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工资、积累、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生产两部类、利润、产业资本、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商业利润、信贷资本、利息、土地所有权、地租等。
3)前导性概念,是作为核心概念的逻辑前导的概念,较抽象的核心概念更为抽象,反映了较研究对象层次更高的经验事实的一般本质的规定。剩余价值理论的前导性概念包括商品、价值、货币等。
4)辅助性概念,它们实质上是将各主体概念所规定的矛盾作为一个系统而对这一系统的方面、层次、部分的规定。如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循环包括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与商品资本循环。
《资本论》就是以剩余价值概念作为论述体系的概念核心,通过判断和推理使概念逐次具体化,在抽象概念向具体概念的运动中一步步地展开本质的规定以说明具体现象的。在《逻辑论纲》中,刘永佶教授对《资本论》中的概念运动及其论述体系做了深入而精辟的分析和解说。任何管理学理论也有着各自的概念体系,只是没有如此复杂、庞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