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的作文 700字 要有新闻六要素 该怎么写
学校新闻报导
5月25日,我们学校邀请省教研室小学幼教部主任方张松老师对1-3年级全体家长和全体教师进行了一场“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的专题讲座。讲座由顾伟民副校长主持。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要从小培养。方老师结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最基本的、最细小的事教起。如: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每天上学放学要求孩子和家长打招呼,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用礼貌用语;教育孩子做事不拖拉,就要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或做好某件事情,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今日事今日毕……诸如此类的小事,都是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好素材,我们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从自身教起,做孩子的表率。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要言传身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做孩子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如教育孩子不打架、不骂人,与小朋友团结友爱,那么家庭就应该创设和谐氛围,尊老爱幼,语言文明,邻里和睦,正确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教育孩子不乱扔乱丢,家长就要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身教胜于言教,如果家长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孩子就能在父母的影响下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三结合教育。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配合教育。家长应该经常和学校取得联系,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健体等情况,老师更应该如实地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告知家长,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良方。只有家校配合教育,孩子们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成长。
方老师生动的讲座吸引了所有的家长,每位家长都聚精会神的倾听。会后,很多家长都深深地感悟到:好习惯是孩子未来成长的关键要素,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人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同时,很多家长也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缺少经验,需要专家的引领,今天的讲座就有效地指导大家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并告诉家长怎样做才会对孩子成长有益。还有一些家长提出了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困惑,并希望多组织这样的讲座。
家校协同一直是我校多年坚持的育人理念,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学校教育相一致,就会产生1+1〉2的教育效果。方张松老师的讲座如同一股清泉,使每一位教育的实践者汲取到甘露,为每一位教育的实践者继续探索教育的奥秘增添了力量。
教育之父陶行知,短文及其答案
“万世师表”陶行知
陶行知原名陶文,1928年1月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1934年他发表了《行知行》一文,正式宣布改名为“行知”。
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时举步维艰,有时全校师生几乎无以举炊,他迫不得已就停止体育锻炼,每天改吃两顿稀粥,并发动全校师生走街串巷,向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募捐,而募捐来的钱涓滴归公,任何人都不得挪用分文。据说他的上衣缝有两个口袋,一个装公款,一个装私款。有一次他到远处去募捐,在归途搭车时,忽然发现放私款的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了,即使疲惫不堪、饥肠辘辘,他仍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当师生赶到陶行知的住处慰问时,他跟大家讲起韩非子在《喻志》中所说的一个比喻:“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在现实生活中,陶行知就是这样“以教人者教己”,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
陶行知把新教育比作像洗澡所用的水,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要刚好适合洗澡的需要。他所提倡的新教育,是“自新”,而不是从其他国家借来,用过了再还回去;而且这种新教育还要和人天天洗澡那样,必须“常新”;不仅在形式上,更要在精神上,要达到内外一致的“全新”。陶行知把当时的教育家分为三种,一种是只会说官话的政客教育家,一种是只会教书做文章的书生教育家,一种是闷头盲目行动的经验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这三种人在教育中都不算合格。陶行知眼中的一流教育家,要敢于探求未发现的新理论,不怕辛苦与失败,不知疲倦地发扬试验精神。同时,一流的教育家还要敢于探索未知的边疆,在国家未开化的土地上,找到那些未能受教育的人民,尽一份教育的责任。
陶行知一直致力于乡村教育,他认为要改变中国百分之八十的农民教育受限的状况,就要去乡村办师范学校。刚到晓庄时,他不但放弃了丰厚的月薪,还推辞了其他大学校长职位的邀请。在学校的招生广告上,他发出特别声明:“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三种人要三思,因为晓庄师范学校不为有钱人办,不为书呆子办,甚至连文凭都不发,这里接纳的是那些想要为改造乡村教育出一份力的有识之士。他相信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任何有经验或有学识的人都可以成为老师。晓庄师范学校没有上课下课,没有参考书,全部课程都是在实践中完成。陶行知拆掉了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墙,把“学校即社会”变成了“社会即学校”,人人都是先生,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同学。陶行知倡导手脑并用,他在学校盖了一座图书馆,起名为“书呆子莫来馆”,让那些只用脑不用手的人退避三舍。后来,晓庄师范学校停办后,晓庄的小孩没了教师,便自己组织了一个“自动学校”,过去的学生变成了校长和老师。陶行知为此写了一首诗祝贺这些孩子:“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孩子们回信感谢陶行知,并指出其中有个字要改一下。信中说:“大孩能教小孩,小孩也能教大孩,大孩教小孩并不奇怪。”陶行知马上把第二句改成了“小孩自动教小孩”,并且十分欣赏孩子们的创造力。同时,陶行知意识到小孩子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完全能够承担起普及教育的任务。小先生的出现,可能会让教育变得像空气一样普遍。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的座右铭。1946年7月16日,陶行知给育才学校的学生写了一封信,也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篇文字,他在信中号召学生要以“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精神培养自己。25日清晨,陶行知突发脑溢血离世。陶行知的灵柩被安葬于劳山墓地。劳山旁边的晓庄,虽然师范学校已经不在,但陶行知毕竟回到了他生活教育开始的地方。
(选自2013年第9期《看历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行知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正是因为他重视实践与认知相统一,强调知行结合,才将名字改为“行知”。
B.陶行知一直致力于乡村教育,并着手创办了育才学校和晓庄师范学校,这两所学校 都堪称重视实践、特色鲜明的学校。
C.陶行知以洗澡水比喻新教育,指出其所提出的新教育要像洗澡一样达到“自新”“常新”以及在形式上和精神内外一致的“全新”。
D.晓庄师范学校明确拒收“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三种人,它采用独特的办学方式,以至后来虽学校已不在,但学生们仍能延续陶行知普及教育的实践。
E.本文通过撷取陶行知人生的点滴事例和若干教育理念,刻画了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全心奉献大众、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耗尽毕生心血的教育家形象。
(2)文章第二段写到陶行知在创办育才学校募捐过程中的一件小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陶行知的人生历程中是如何体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请简要说明。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的特异之处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2)①表现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时的艰难。②体现陶行知可贵的人品,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③亲自外出募捐,“以教人者教己”,真正做到了知行结合。(每点2分)
(3)①创办育才学校时,亲自外出募捐,忍饥挨饿,不用一分公款。②去乡村办师范学校,推掉丰厚月薪和其他大学校长的职位。致力于创办行知结合的学校。③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仍号召育才学校的学生要以“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精神培养自己。(每点2分)
(4)①提倡“自新”“常新”“全新”的新教育。②重视农村教育。鼓励一流的教育家还要敢于探索未知的边疆,在国家未开化的土地上,找到那些未能受教育的人民,尽一份教育的责任。③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倡导手脑并用。晓庄师范学校没有上课下课,没有参考书,全部课程都是在实践中完成。图书馆,起名为“书呆子莫来馆”,让那些只用脑不用手的人退避三舍。④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与学校之墙和师生之限,倡导人人都是先生,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同学。(每点2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