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邓亚萍小时候怎么度过

286 2024-03-15 16:03 admin

童年时期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 邓亚萍

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纯早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了铁拍。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理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运动员时期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像连珠炮一样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据教做笑雀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有伤病。 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厉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3张)求学时期

刚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时,指导老师让她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当时在别人眼中看来最简单不过的事,邓亚萍却费尽心思后才把它们写出来。 于是邓亚萍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经常学习到很晚才肯休息,有时,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就连吃饭的时间都用上了。 邓亚萍不断要求自己,做作业也要和完成训练课一样,绝对是今日事今日毕,毫不含糊。她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让辅导老师和学友都深表叹服。 1998年2月,邓亚萍前往英国诺丁汉大学读书,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的语言学校开始学习英语,短短3个月的时间,邓亚萍坚持每天8点多从自己的住所赶往学校上课。下午3点半下课后,她还到学院的学习中心去学习,听磁带,练自己的口语,直到晚上8点学习中心关门后才赶升迹回住所。 回到住所,邓亚萍也从不浪费时间,她坚持和房东用英语交流,坚持按时完成作业和预习功课。 在她终于获得硕士学位后,邓亚萍又动身前往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长时间固定姿势写稿诱发了邓亚萍的颈椎病,头不能移动,一动就疼的钻心。但是,疼痛并没有把邓亚萍征服,她咬紧牙关,以一种固定的姿势坚持查阅资料和写作。

诚信故事

那是邓亚萍在清华即将毕业的前夕。有一天,她找到语文老师请他帮助修改哲学课的总结。这份哲学总结足有四五千字,内容很充实,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又能联系实际用哲学观点分析打球的战略战术。 几天后,语文老师把改过的文章还给邓亚萍了。又过了几天,语文老师在校园里遇到了她,邓亚萍一方面表示对语文老师的谢意,同时又很认真地对他说:我把两份总结都交给了哲学老师,跟老师讲清楚了其中一份是我自己写的,另一份是请语文老师修改过的。 一篇哲学文章,请语文老师修改,按理说修改后就可以当作自己的“原创”交上去了。语文老师绝不会去质问邓亚萍,为何不说明是经老师改过的;哲学老师更不会质疑她是否请人家修改过。一切显得那么自然。但是,邓亚萍竟把修改前后的两篇文章一齐交给了哲学老师,还如实说明了请语文老师做过修改。这就是邓亚萍的诚实! 惟有这样的诚实,才会有她的事业,她的辉煌,她的人格力量。试想,在学业上不老实的人,焉能成得了“邓亚萍”?

申奥故事

邓亚萍(3张) 邓亚萍当运动员的时候,曾经两次当众落泪,一次是1992年在巴塞罗那,一次是1996年在亚特兰大,她在获得奥运会女单冠军之后情不自禁。2001年7月13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那一刹那,邓亚萍又哭了。“北京赢了,比我自己拿任何一次世界冠军都激动。” 北京申奥形象大使 去年12月,邓亚萍知道自己与杨澜等人一道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当时她正在瑞士洛桑参加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会议,北京奥申委代表团也到了洛桑,奥申委主席刘淇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作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工作的陈述报告。刘淇市长和袁伟民局长给邓亚萍布置的任务是负责做好运动员委员会的工作。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共有11个人有投票权,其中一个是加拿大人,所以直接投票的有10人,再加上正副主席,共有12人参加投票。2月20日,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考完最后一门课程,第二天立即赶回北京,参加申奥评估团的接待工作。送走评估团之后,她就留在北京,继续完成清华大学的一些课程。 国际奥委会规定,委员不可以到申办城市考察,这样对北京就很不利,因为很多人没有来过北京,不了解北京。邓亚萍说,运动员委员会的这十几个人,只有两三个人来过中国,波波夫最近一次来中国是1999年,还是去上海;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苏珊·奥尼尔,1987年到过上海,美国排球运动员鲍伯,也是1988年来过中国。那时的中国跟现在没法比,但给他们的印象非常深刻,“你们穿的衣服都是灰色的,楼房也是灰色的。”所以做他们的工作也挺费劲的,因为他们不了解现在的中国。不能请进来,只好走出去。“我有一个比较有利的条件,这四五年,我与运动员委员会的同事们相处得很好,大家都当过运动员,又是年轻人,比较容易沟通。”邓亚萍说。她事先与在欧洲的委员们联系了一遍,询问他们是否有时间在他们住的城市碰面,然后按着预约的时间开始跑。到瑞典见一位冬季项目的哈萨克斯坦运动员,到卢森堡拜见卢森堡大公,到意大利见两个运动员委员。为了见美国的鲍伯,邓亚萍曾在三天里从北京到洛杉矶打了一个往返,在飞机上的时间比在美国停留的时间还长。两三天跑一个地方虽然很辛苦,但邓亚萍觉得很值,她向这些人介绍北京的现状,跟他们印象中的北京截然两样。她告诉他们,我们的政府和人民都非常想举办一次奥运会,对运动员来讲,那肯定是一次不同以往的奥运会。 去莫斯科之前,北京奥申委已经把各方面工作都做得非常充分细致,我只是做了其中的一点点工作而已,很多人已经忙了两年多,没有节假日,非常辛苦。像何振梁先生、国际羽联主席吕圣荣等,他们要做得工作更多。 两次申奥 两次陈述

邓亚萍(3张) 北京两次申奥,都是让邓亚萍作运动员代表。1993年,邓亚萍刚刚登上事业的顶峰,在头一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获得女单、女双两项冠军,并深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喜爱。投票前一个多月,邓亚萍得到通知,让她代表现役运动员在最后的陈述中讲几句话。“但那时我根本不会讲英语,国际司的刘北剑替我写好了几句话,一句一句地教我,让我硬背下来。”如今已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读了两年书的邓亚萍,觉得那次陈述经历真“悬”:“陈述的头一晚我基本没有睡觉,嘴里反复叨唠那几句话,比参加世界大赛还紧张。因为自己心里一点把握都没有,万一忘了词怎么办,纸上的英文又一句都看不懂。轮到我上场时,我感觉心砰砰直跳,真紧张啊!但毕竟打过那么多世界比赛,一上场还是能够镇定下来,把那几句话顺利地背下来了。” 在莫斯科同样代表运动员作陈述报告,不仅仅是邓亚萍自己心定多了,所有听过邓亚萍讲英文的人都对她充满了信心。她现在可以用英文写论文,用英语作报告,在美国学习过的杨澜也对邓亚萍的英语水平赞不绝口。此外,还有一点令邓亚萍自信,“这四年我一直在清华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读书,书没有白读,我感觉自己比上一次申奥时成熟多了。” 虽然已经把陈述词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为了保险,邓亚萍还是带着稿子上台了,万一卡住了,看一眼稿子就可以接着往下说。尽管久经沙场,邓亚萍上场前还是觉得有点紧张。“8个陈述人,加上杨凌共9个人,我们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陈述好了,是应该做的,可能一票都不会加上去,如果陈述不好,就很可能会减票,北京奥申委前面做了那么多工作就会因此打了折扣,所以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此前,几位陈述人在北京做了很多次练习。邓亚萍说:“当时在亚运村的国际会议中心,完全按着国际奥委会会议的讲台尺寸布置会场,按着乒乓球的术语,就是模拟训练。每个人的陈述词都改了几十遍,讨论,推翻,再讨论,再推翻,最后终于定稿时,已经到了7月初了,时间非常紧张。真正到了“比赛”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发挥得非常好,北京做完陈述报告以后,大家都感觉北京的陈述报告要比其它几个城市好。北京准备得太充分了,大家对北京获胜充满了信心。”

邓亚萍(3张) 等待投票表决的时候,五个申办城市的代表团都坐在一个大厅里。“虽然心里也紧张,但我们很有信心,甚至觉得第一轮就有可能过。第一轮没过,我们心里反倒有点紧张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但是大家还能够沉住气。”邓亚萍回忆说。“第二轮投票以后,我们一看监票的三个人都走了,就知道有结果了:肯定是北京!因为只有北京可能在前两轮胜出,而绝对不可能在前两轮出局,这一点北京奥申委是非常有把握的。所以第二轮出结果,那肯定是北京赢了。” 梦想终于实现了,多少人盼着这一天。“我一听到北京,一下子站了起来,眼泪马上就流下来了,大家全都哭了,真是太不容易了。可以说,那一刻,比我拿任何一次世界冠军都激动。”邓亚萍由衷地说。编辑本段爱情经历 广东人林志刚是原国家男子乒乓球队主力、第三届世界杯男团冠军成员。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与邓亚萍同时进入国家队,林志刚左手横握球拍、反胶弧圈球的打法在他那一代男队员当中成绩非常突出,刻苦钻研的邓亚萍常找林志刚切磋球技,林志刚也乐于当邓亚萍的陪练。在朝夕相处中,林志刚、邓亚萍这对身高差不多的乒乓明星相互钟情,不过,因为乒乓球队严格的要求和管理,考虑到当时被作为女队主力培养的邓亚萍的前途,本来也同样有潜力的林志刚曾一度被国家队送回广东。

邓亚萍(3张) 分居两地的生活反而让邓亚萍与林志刚的感情迅速升温,当时两人的恋爱关系已经上升到了双方父母允诺婚嫁的程度。被打回广东队后,林志刚发奋努力,很快便重新回到国家队中。然而再次归来的林志刚已没有了以往一线主力的位置,甚至一度还给参加奥运会等比赛的队友们当起赛前陪练。而另一方面,邓亚萍接连拿下数个世界冠军,一个黯然失色,一个荣耀光鲜,林志刚与邓亚萍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 开心全家福

一次,大赛在即的邓亚萍在国内刻苦训练,林志刚则随队参加一次访美的表演赛,赛场上,林志刚一扫在国内压抑的情绪,球路刁钻,球风稳健,在美国大受欢迎。举手投足间,林志刚的洒脱、刚毅吸引了场外一名美籍华裔女球迷的注意,她才不管林志刚是否有女友,只要林志刚走到哪儿,她就追到哪儿,女球迷的热情让林志刚又找到了那种被人崇拜的感觉,与邓亚萍在一起所承受的失落和压抑在美籍华裔女球迷这里得到了补偿。于是,背着邓亚萍,林志刚与那个女孩子书信往来,在没有比赛的日子里,她还从美国飞到广东探望林志刚。得知此事的邓亚萍一气之下,便提出了分手。林志刚也不解释,默默地回到了广东队。第二年,已经28岁的林志刚远赴法国飞跃乒乓球俱乐部队,这一去便是5年。 在林志刚走后不久,邓亚萍宣布正式退役,在清华大学潜心苦读。表面上看,邓亚萍是将自己在球场上的斗志转移到学业方面,事实上,邓亚萍也是在通过这种方式疗伤。 从清华读到英国的诺丁汉大学,邓亚萍始终忘不了林志刚。在诺丁汉大学,没有人会把瘦小的她和国际乒乓名将联系在一起。因为语言的障碍,邓亚萍没有朋友。她异常孤独甚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软弱。在最孤独的时候,邓亚萍不止一次地想起林志刚。 此时的林志刚早已与那个女球迷没了关系,他也知道邓亚萍在英国留学,也一直想去看望邓亚萍,但他也忍住了自己的渴望。他和邓亚萍一样,也想等自己阳光灿烂的时候再去见对方。于是,这对相爱至深而又意志坚定的人在异国他乡忍受着思念和寂寞的双重煎熬,努力地改变着自己的境遇。 终于在2002年7月,邓亚萍顺利取得诺丁汉大学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两个月后,邓亚萍进入剑桥大学进修学习。而此时的林志刚和瑞典名将卡尔松合作,使飞跃队两次获得法国乒超冠军。稳定下来之后,林志刚马上与邓亚萍取得了联系,他试探着提出,能不能约邓亚萍见一面。邓亚萍接到林志刚的电话,百感交集,她轻声说了一句:“你来吧。”这一句承诺对于林志刚来说,如同福音。 在剑桥大学美丽的校园里,这对有情人终于又见面了。他们一笑泯恩仇,很自然地就牵着手在校园里流连着。两个人都突然觉得,他们似乎从来没分手过。 2004年底,邓亚萍与林志刚低调地领了结婚证,他们把家安在了北京龙潭湖小区的一套三室二厅的房子里。2006年3月6日邓亚萍在巴黎一家医院足月剖腹产下一个男孩。邓亚萍的儿子生下时体重3.4公斤,出生后被放入暖箱,巴黎医院的医生在给婴儿做了全面的检查后称,孩子的身体很正常。林志刚给孩子取名“林翰铭”。编辑本段任职情况

邓亚萍出席活动(20张) 1997年后,邓亚萍结束运动员生涯后开始了11年的求学之路,分别在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先后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学位和如今的经济学博士学位。邓亚萍从英国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毕业,获得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拥有18个世界冠军头衔的邓亚萍在学生舞台上也站上了新的高度。在剑桥大学近八百年的历史中,第一次有像邓亚萍这种重量级的世界顶尖运动员拿到博士学位。 2001年北京申奥团成员之一 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其后,邓亚萍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供职。 2009年4月16日,邓亚萍正式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当天在团北京市委全体大会上宣读了对邓亚萍的任命。 2010年国庆后,北京市团委副书记邓亚萍调入人民日报任人民搜索总裁,已进入公示期,级别从副局升至正局。 2010年正式任命为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编辑本段成功奥妙

邓亚萍(3张) 就任团市委副书记近11个月的原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将接手宣传工作,她的具体分工包括宣传文化建设、青少年思想教育、全团外事与青少年对外交流和志愿者工作等。“邓亚萍”这个响彻世界的人物,她的人生是怎么样的?她的性格又是怎样的?邓亚萍是夺取世界乒乓球冠军次数第三多的女选手。身高仅1.55米的邓亚萍手脚粗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但她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乒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乓球坛皇后。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乓球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1997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诺丁汉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2009年4月16日,邓亚萍正式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当天在团北京市委全体大会上宣读了对邓亚萍的任命。2010年3月12日就任团市委副书记近11个月的原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将接手宣传工作,她的具体分工包括宣传文化建设、青少年思想教育、全团外事与青少年对外交流和志愿者工作等。 这是邓亚萍三十七年所走过的岁月,可以说有无数的荣誉加身,[3]但是她自己最知道自己一路走来的不易,在一次中央电视台王志主持的面对面节目中,邓亚萍说道,“竞技体育的残酷告诉了我,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是的,从五岁开始练球,人生每前进一步都比同龄球员艰难的多,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她需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这点来说,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逆境对一个人来讲是很有帮助的,意义在于精神层面,过早造就了一个人超强的抗压能力和超强的心理素质,为后来迎接挑战储备了充足的精神资源。 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讲,退役后的选择有很多种,有从商的,有从政的,有进演艺圈的,也有……等等,听听邓亚萍选择退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呢,从5岁开始打球,一直到退役,打乒乓球打了19年的时间,相当长的时间。那么固然有一些伤病,不可以让自己练得那么多,你会加重身上的伤病,那么反过头来感受到,就是一个是没底,第二个原因在退役之前,经常在考虑一件事情。就是因为所有的运动员,竞技体育运动员都将面临着退役,我当时问我自己,如果不当教练,我去跟,我去走到社会,走入社会,跟一个普通的人去竞争,我有什么优势,你有什么能力,你就比别人要强了很多吗?所以当时觉得我应该去读书,就这么简单。就选择了去读书。从退役选择读书来看,邓亚萍选择还是性格决定的,还是那句话,“竞技体育的残酷告诉了我,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她没有选择容易的事情来做,而是选择了对自己来讲最有挑战性的事情来做,实践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她是一个笑到最后的人,人常讲的两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她身上都得到了鲜明的验证! 邓亚萍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和她的天赋是有一定关系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乒乓球高手,有这方面的一些基因;同时邓亚萍的身材和长相,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真的没有什么优势,这让年少的邓亚萍意识到,对于她来讲,没有一个漂亮女孩的资本,唯一有的就是“拼”,这是她的唯一资本,我想今天邓亚萍作为一个成功者来讲,大家是羡慕的,但当时对于邓家来讲,也是无奈的,不干这个干吗去呀!这个起码家里还有个人可以找找,还有点基础这是当时邓父在一次采访中的真实表达。环境对于一个人才的成长来讲是很重要的,邓亚萍当时也是在无奈中选择了自己的天赋职业,有点歪打正着,再加上在这条道路上受到的歧视和冷眼,使她过早的意识到生活的辛酸,过早的体味人情冷暖,过早的具备了常人所不具备的心理品质,才有日后的过五关斩六将,才有了今天的超人成就。

转自百度百科

邓亚萍

童年时期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 邓亚萍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派扒,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了铁拍。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理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运动员时期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像连珠炮一样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有伤病。

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厉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尘氏昌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3张)

求学时期

刚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时,指导老师让她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当时在别人眼中看来最简单不过的事,邓亚萍却费尽心思后才把它们写出来。

于是邓亚萍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经常学习到很晚才肯休息,有时,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就连吃饭的时间都用上了。

邓亚萍不断要求自己,做作业也要和完成训练课一样,绝对是今日事今日毕,毫不含糊。她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让辅导老师和学友都深表叹服。

1998年2月,邓亚萍前往英国诺丁汉大学读书,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的语言学校开始学习英语,短短3个月的时间,邓亚萍坚持每天8点多从自己的住所赶往学校上课。下午3点半下课后,她还到学院的学习中心去学习,听磁带,练自己的口语,直到晚上8点学习中心关门后才赶回住所。

回到住所,邓亚萍也从不浪费时间,她坚持和房东用英语交流,坚持按时完成作业和预习功课。

在她终于获得硕士学位后,邓亚萍又动身前往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长时间固定姿势写稿诱发了邓亚萍的颈椎病,头不能移动,一动就疼的钻心。但是,疼痛并没有把邓亚萍征服,她咬紧牙关,以一种固定的姿势坚持查阅资料和写作。

诚信故事

那是邓亚萍在清华即将毕业的前夕。有一天,她找到语文老师请他帮助修改哲学课的总结。这份哲学总结足有四五千字,内容很充实,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又能联系实际用哲学观点分析打球的战略战术。

几天后,语文老师把改过的文章还给邓亚萍了。又过了几天,语文老师在校园里遇到了她,邓亚萍一方面表示对语文老师的谢意,同时又很认真地对他说:我把两份总结都交给了哲学老师,跟老师讲清楚了其中一份是我自己写的,另一份是请语文老师修改过的。

一篇哲学文章,请语文老师修改,按理说修改后就可以当作自己的“原创”交上去了。语文老师绝不会去质问邓亚萍,为何不说明是经老师改过的;哲学老师更不会质疑她是否请人家修改过。一切显得那么自然。但是,邓亚萍竟把修改前后的两篇文章一齐交给了哲学老师,还如实说明了请语文老师做过修改。这就是邓亚萍的诚实!

惟有这样的诚实,才会有她的事业,她的辉煌,她的人格力量。试想,在学业上不老实的人,焉能成得了“邓亚萍”?

申奥故事

邓亚萍(3张) 邓亚萍当运动员的时候,曾经两次当核好众落泪,一次是1992年在巴塞罗那,一次是1996年在亚特兰大,她在获得奥运会女单冠军之后情不自禁。2001年7月13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那一刹那,邓亚萍又哭了。“北京赢了,比我自己拿任何一次世界冠军都激动。”

北京申奥形象大使

去年12月,邓亚萍知道自己与杨澜等人一道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当时她正在瑞士洛桑参加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会议,北京奥申委代表团也到了洛桑,奥申委主席刘淇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作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工作的陈述报告。刘淇市长和袁伟民局长给邓亚萍布置的任务是负责做好运动员委员会的工作。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共有11个人有投票权,其中一个是加拿大人,所以直接投票的有10人,再加上正副主席,共有12人参加投票。2月20日,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考完最后一门课程,第二天立即赶回北京,参加申奥评估团的接待工作。送走评估团之后,她就留在北京,继续完成清华大学的一些课程。

国际奥委会规定,委员不可以到申办城市考察,这样对北京就很不利,因为很多人没有来过北京,不了解北京。邓亚萍说,运动员委员会的这十几个人,只有两三个人来过中国,波波夫最近一次来中国是1999年,还是去上海;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苏珊·奥尼尔,1987年到过上海,美国排球运动员鲍伯,也是1988年来过中国。那时的中国跟现在没法比,但给他们的印象非常深刻,“你们穿的衣服都是灰色的,楼房也是灰色的。”所以做他们的工作也挺费劲的,因为他们不了解现在的中国。不能请进来,只好走出去。“我有一个比较有利的条件,这四五年,我与运动员委员会的同事们相处得很好,大家都当过运动员,又是年轻人,比较容易沟通。”邓亚萍说。她事先与在欧洲的委员们联系了一遍,询问他们是否有时间在他们住的城市碰面,然后按着预约的时间开始跑。到瑞典见一位冬季项目的哈萨克斯坦运动员,到卢森堡拜见卢森堡大公,到意大利见两个运动员委员。为了见美国的鲍伯,邓亚萍曾在三天里从北京到洛杉矶打了一个往返,在飞机上的时间比在美国停留的时间还长。两三天跑一个地方虽然很辛苦,但邓亚萍觉得很值,她向这些人介绍北京的现状,跟他们印象中的北京截然两样。她告诉他们,我们的政府和人民都非常想举办一次奥运会,对运动员来讲,那肯定是一次不同以往的奥运会。

去莫斯科之前,北京奥申委已经把各方面工作都做得非常充分细致,我只是做了其中的一点点工作而已,很多人已经忙了两年多,没有节假日,非常辛苦。像何振梁先生、国际羽联主席吕圣荣等,他们要做得工作更多。

两次申奥 两次陈述

邓亚萍(3张)

北京两次申奥,都是让邓亚萍作运动员代表。1993年,邓亚萍刚刚登上事业的顶峰,在头一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获得女单、女双两项冠军,并深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喜爱。投票前一个多月,邓亚萍得到通知,让她代表现役运动员在最后的陈述中讲几句话。“但那时我根本不会讲英语,国际司的刘北剑替我写好了几句话,一句一句地教我,让我硬背下来。”如今已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读了两年书的邓亚萍,觉得那次陈述经历真“悬”:“陈述的头一晚我基本没有睡觉,嘴里反复叨唠那几句话,比参加世界大赛还紧张。因为自己心里一点把握都没有,万一忘了词怎么办,纸上的英文又一句都看不懂。轮到我上场时,我感觉心砰砰直跳,真紧张啊!但毕竟打过那么多世界比赛,一上场还是能够镇定下来,把那几句话顺利地背下来了。”

在莫斯科同样代表运动员作陈述报告,不仅仅是邓亚萍自己心定多了,所有听过邓亚萍讲英文的人都对她充满了信心。她现在可以用英文写论文,用英语作报告,在美国学习过的杨澜也对邓亚萍的英语水平赞不绝口。此外,还有一点令邓亚萍自信,“这四年我一直在清华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读书,书没有白读,我感觉自己比上一次申奥时成熟多了。”

虽然已经把陈述词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为了保险,邓亚萍还是带着稿子上台了,万一卡住了,看一眼稿子就可以接着往下说。尽管久经沙场,邓亚萍上场前还是觉得有点紧张。“8个陈述人,加上杨凌共9个人,我们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陈述好了,是应该做的,可能一票都不会加上去,如果陈述不好,就很可能会减票,北京奥申委前面做了那么多工作就会因此打了折扣,所以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此前,几位陈述人在北京做了很多次练习。邓亚萍说:“当时在亚运村的国际会议中心,完全按着国际奥委会会议的讲台尺寸布置会场,按着乒乓球的术语,就是模拟训练。每个人的陈述词都改了几十遍,讨论,推翻,再讨论,再推翻,最后终于定稿时,已经到了7月初了,时间非常紧张。真正到了“比赛”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发挥得非常好,北京做完陈述报告以后,大家都感觉北京的陈述报告要比其它几个城市好。北京准备得太充分了,大家对北京获胜充满了信心。”

邓亚萍(3张)

等待投票表决的时候,五个申办城市的代表团都坐在一个大厅里。“虽然心里也紧张,但我们很有信心,甚至觉得第一轮就有可能过。第一轮没过,我们心里反倒有点紧张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但是大家还能够沉住气。”邓亚萍回忆说。“第二轮投票以后,我们一看监票的三个人都走了,就知道有结果了:肯定是北京!因为只有北京可能在前两轮胜出,而绝对不可能在前两轮出局,这一点北京奥申委是非常有把握的。所以第二轮出结果,那肯定是北京赢了。”

梦想终于实现了,多少人盼着这一天。“我一听到北京,一下子站了起来,眼泪马上就流下来了,大家全都哭了,真是太不容易了。可以说,那一刻,比我拿任何一次世界冠军都激动。”邓亚萍由衷地说。

编辑本段

爱情经历

广东人林志刚是原国家男子乒乓球队主力、第三届世界杯男团冠军成员。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与邓亚萍同时进入国家队,林志刚左手横握球拍、反胶弧圈球的打法在他那一代男队员当中成绩非常突出,刻苦钻研的邓亚萍常找林志刚切磋球技,林志刚也乐于当邓亚萍的陪练。在朝夕相处中,林志刚、邓亚萍这对身高差不多的乒乓明星相互钟情,不过,因为乒乓球队严格的要求和管理,考虑到当时被作为女队主力培养的邓亚萍的前途,本来也同样有潜力的林志刚曾一度被国家队送回广东。

邓亚萍(3张)

分居两地的生活反而让邓亚萍与林志刚的感情迅速升温,当时两人的恋爱关系已经上升到了双方父母允诺婚嫁的程度。被打回广东队后,林志刚发奋努力,很快便重新回到国家队中。然而再次归来的林志刚已没有了以往一线主力的位置,甚至一度还给参加奥运会等比赛的队友们当起赛前陪练。而另一方面,邓亚萍接连拿下数个世界冠军,一个黯然失色,一个荣耀光鲜,林志刚与邓亚萍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

开心全家福 一次,大赛在即的邓亚萍在国内刻苦训练,林志刚则随队参加一次访美的表演赛,赛场上,林志刚一扫在国内压抑的情绪,球路刁钻,球风稳健,在美国大受欢迎。举手投足间,林志刚的洒脱、刚毅吸引了场外一名美籍华裔女球迷的注意,她才不管林志刚是否有女友,只要林志刚走到哪儿,她就追到哪儿,女球迷的热情让林志刚又找到了那种被人崇拜的感觉,与邓亚萍在一起所承受的失落和压抑在美籍华裔女球迷这里得到了补偿。于是,背着邓亚萍,林志刚与那个女孩子书信往来,在没有比赛的日子里,她还从美国飞到广东探望林志刚。得知此事的邓亚萍一气之下,便提出了分手。林志刚也不解释,默默地回到了广东队。第二年,已经28岁的林志刚远赴法国飞跃乒乓球俱乐部队,这一去便是5年。

在林志刚走后不久,邓亚萍宣布正式退役,在清华大学潜心苦读。表面上看,邓亚萍是将自己在球场上的斗志转移到学业方面,事实上,邓亚萍也是在通过这种方式疗伤。

从清华读到英国的诺丁汉大学,邓亚萍始终忘不了林志刚。在诺丁汉大学,没有人会把瘦小的她和国际乒乓名将联系在一起。因为语言的障碍,邓亚萍没有朋友。她异常孤独甚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软弱。在最孤独的时候,邓亚萍不止一次地想起林志刚。

此时的林志刚早已与那个女球迷没了关系,他也知道邓亚萍在英国留学,也一直想去看望邓亚萍,但他也忍住了自己的渴望。他和邓亚萍一样,也想等自己阳光灿烂的时候再去见对方。于是,这对相爱至深而又意志坚定的人在异国他乡忍受着思念和寂寞的双重煎熬,努力地改变着自己的境遇。

终于在2002年7月,邓亚萍顺利取得诺丁汉大学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两个月后,邓亚萍进入剑桥大学进修学习。而此时的林志刚和瑞典名将卡尔松合作,使飞跃队两次获得法国乒超冠军。稳定下来之后,林志刚马上与邓亚萍取得了联系,他试探着提出,能不能约邓亚萍见一面。邓亚萍接到林志刚的电话,百感交集,她轻声说了一句:“你来吧。”这一句承诺对于林志刚来说,如同福音。

在剑桥大学美丽的校园里,这对有情人终于又见面了。他们一笑泯恩仇,很自然地就牵着手在校园里流连着。两个人都突然觉得,他们似乎从来没分手过。

2004年底,邓亚萍与林志刚低调地领了结婚证,他们把家安在了北京龙潭湖小区的一套三室二厅的房子里。2006年3月6日邓亚萍在巴黎一家医院足月剖腹产下一个男孩。邓亚萍的儿子生下时体重3.4公斤,出生后被放入暖箱,巴黎医院的医生在给婴儿做了全面的检查后称,孩子的身体很正常。林志刚给孩子取名“林翰铭”。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

个子矮,手世败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了铁拍。搜山颤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唯陆理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

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弯亩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银闹谨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了铁拍。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理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锋基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