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3个片段都出自屈原的代表作长诗《离骚》。
第一个片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第二个片段: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第三个片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先分析第一个片段:“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从这一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虽是个当官的,但他处在被流放的环境之中。一般来说,他会颓唐,或想办法去迎合那些有权的人,好给自己找一条回去的路。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借此机会,深入接触劳动人民,身临其境地感受人民的痛苦。他也许觉得:只要能与自己所热爱的人民在一起,就是幸福。
但是,当他看到“ 民生”的艰难,而他又知道自己无法解救他们时,他又感到无限的悲痛与无奈。一声长叹后,诗人捂着脸哭了!太息,意思是叹息;掩涕,就是掩面哭泣的意思;至于“兮”,那是一个句中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相信,凡是对诗人有所了解的,都会与这句诗产生共鸣!
2.再分析第二个片段:“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是我内心所珍爱并追求的,即使让我死无数次,我也不会后悔。诗中的“亦”,当如果讲;“善”,当珍爱的、追求的讲。从这一片段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诗人追求理想的执著,而且可以体会到,诗人一生对知识的渴求,对国家对人民的酷爱。就是这种精神,使他练就与诸侯舌战的口才,写出爱国爱民而又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
当时,他的最大理想与追求是抗击秦国的侵略,为楚国的独立与强大而贡献智慧和力量。为此,他即使牺牲多少次,也在所不辞。
屈原这种为美好事物不懈奋斗虽死不悔的精神,不仅影响了与影响着历代文人,而且更影响了与影响着历代的劳动人民。
可以这样说,几千年来,优秀的中华儿女的基因中,无不渗透着诗人的这种精神!
3.现在分析第三个片段:“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中这一诗句,人们最熟悉。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知、真理尤其是理想方面,道路还十分漫长。诗人表示,为了获得它,他可以上至天空、下至地底(上穷碧落下黄泉)不遗余力地去探索。漫漫,形容道路或时间很长很长;修远,就是遥远的意思,修,指长度;上下,指上天下地,即到天上到地底的意思。
这两句诗激励作用太大了,以至于千千万万的学子,即使他们没有读过《离骚》,甚至不知是何人所写,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因为这样形象生动而又比喻恰当的诗句,最容易拨动人们的心弦,从而引起共鸣!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