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以下诗句怎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8 2024-03-19 03:03 admin

一、以下诗句怎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 “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二、乡愁的诗句那头发音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涉及到这首诗歌的语境。非常明显,这首诗诗人采用了《诗经》中的复沓手法,分别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从语言风格上来看,这首诗和《诗经》一样,大量采用口语化词语,在质朴无华的语言中营造出深沉的感情,读之让人感慨万端。

从语境这个角度来谈,本诗中的“这”和“那”以口语化的读法“zhèi”和“nèi”,更与全诗的语境相合拍,也更能够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三、以艺术体验理论,分析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不少于五百字,急用

白居易是一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更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他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他把悲悯送给穷人,他把忏悔留给自己,他的诗歌见证了一种苦难的命运,折射出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正直作家的心灵光芒。《观刈麦》就是这样一首饱含血泪而又见闪光的动情之作。

全篇诗歌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写事写心,抒情抒愤,读来感人肺腑,摧人泪下。

从 艺术体验理论的角度分析有几个突出特点:

    一、 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向读者客观描述割麦者与拾麦者辛苦与辛酸的现实情景,历历如画,真切感人。充分体现了其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深刻针砭现实的特点。这种客观描述、以写实见长的春秋笔法,这种叙事与写实相统一的艺术技巧,确实能够收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二、创作的出发点是将关心人民疾苦、改造社会人生作为己任。白居易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诗人,从其创作伊始,就将关心人民疾苦、改造社会人生作为己任。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如《卖炭翁》、《杜陵叟》、《轻肥》、《买花》、《缭绫》等。几乎篇篇都触及惊心动魄的现实弊端,其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诗歌的现实性战斗性极强,绝无无病呻吟之嫌。在这首《观刈麦》里,诗人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观察认识农村农民辛苦的劳动生活,他绝不是一个旁观者,他的感情不仅仅在于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简直与他们融为一体了。正因为如此,在诗中所表现的劳动者的形象是那样具体、生动,他们的感情是那样真实可贵。如在诗中写丁壮虽“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但“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使人不禁想到诗人笔下的那位卖炭翁虽“可怜身上衣正单”,仍“心忧炭贱愿天寒”。这种对底层劳动者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如果不是诗人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不仅如此,诗人还完全站在劳动者的立场勇于批判、解剖自己。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者的辛苦作深刻的对比。我“不事农桑”,却“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而整日在南冈劳作的“丁壮”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累的筋疲力尽,到头来仍然摆脱不了“家天输税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厄运。想来自己有何功德?怎能不“念此私自愧”?这种处处为农民着想的民本境界,古今中外有几位诗人能赶得上?

   三、语言极具特色。白诗侧重叙事,语言浅显平易,意到笔随,“辞质而经”、“言直而切”,几乎完全口语化,便于下层人民吟诵传唱,起到了较强的战斗作用。同时,白居易又是一位精通音律的诗人。平易浅直、几近口语的语言特色,并不妨碍诗歌内在的节奏、韵律。《观刈麦》这首五言古体诗两句一韵,韵脚ang一韵到底,读来节奏分明。不仅朗朗上口,易于记诵,而且诗的韵律随诗人情感的起伏而富于变化,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综上所述,任何一首诗或一件作品的特色无不与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有密切关系。因此,在解读、鉴赏作品的时候,我们只有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内涵与艺术价值,全面理解作品独特的风格特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