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一晃就五十岁了,到了古人所说的”知天命之年“。
青春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脸上的皱纹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多了几道,头上的白发也掩藏不住了。
最让人意想不到却又无可奈何的是,和亲戚朋友们聚会时,会被小孩子喊作“爷爷奶奶”了。称“老”似乎连自己都不愿意,可也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有些“圈子”真没有必要再维系了......
人们之所以念念不忘同学情,是因为怀念青葱岁月,那个无忧无虑的自己,以及那份纯粹无暇的友情。
可半生已过,昔日的翩翩少年、靓丽少女,已经发福成了油腻的中年大叔、大妈了,不仅面容和身材已经大变样,为人处事也判若两人。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混成了“ 社会 人”,或多或少都散发着“行业”气味,从政的,会打官腔了;从商的,三句话不离生意经;打临工的,处处小心谨慎;当农民的,一如课文中的闰土,不再多说一句话了。
频频举起的酒杯,声声亲昵的称呼,却怎么也掩盖不住身份、地位带来的巨大差别,那段已经模糊了的记忆,早已经无法让人坦然面对眼前的人和事。
每个人都已经习惯了当下,自己的角色定位。几句寒暄过后,就觉得无话可说了。一来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显得很低级,而让自己没面子;二来也觉得没必要再由自己来活跃气氛了。
不知道是谁,好不容易抛出一个人人都可以灶老参与的话题,依次轮着说,可一开口,有的人就不淡定了。于是,相互攀比,溜须拍马不知从什么时候,就涌上来,说着说着,一切就都变味了。
虽然也建立了同学联系群,可真正交流 情感 的少,用来为自己谋利的多。 有的人天天在群里打广告,有的不时喊投票。还有人,则很不合时宜,专门负责组织参加群内同学的红白喜事。但凡谁家有好事,只要他知道了,都弄一个接龙,隐丛升规定随礼的最低标准,让人很是为难。
其实,真正感情深的同学,就那么一两个。生活中,也时常有联系,几十年一路相互陪伴,相互支持,已经成为了不是亲人的亲人了。
而大部分人,都已经渐渐疏远了,真情实意也无从谈起了。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更是悄悄退出了同学群,有意无意躲着当年的老同学。
也许,是时候说再见了!所谓“时光不老,青春不散”只是一种美好幻想罢了!
有句话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在你对面,而你却在看手机。
当下,人们的生活,很大一部分已经和手机密切联系在一起了。上网聊天比当面聊天,更为频繁,也更为自然。隔着屏幕,人们说什么,做什么似乎也更随意,毕竟少了面对面的眼神交流,不用担心被人看穿最真实的心思。
朋友圈中,有的人总是一派岁月静好幸福安然的模样,晒 美食 、美景以及美丽的心情,给人一种满满的优越感。有的人,借着朋友圈,不停地推送产品信息,赚钱才是最终目的。有的人,遭遇 情感 挫折,事业的打击,各种心灵鸡汤不断,
朋友圈,简直成为了一个万花筒,众生相在这里得以一一窥见。只是,隔着屏幕,人们都更加善于伪装自己,把真实的情绪悄悄隐藏起来,让人难辨真假。
哪怕一无所有,也无所畏惧,靠着自己的双手,去打拼理想的生活,比在朋友圈徒然地羡慕他人,来的要真实得多,也更有一种安全感。
不要让自己沉醉在朋友圈虚拟的繁华中,那些真正将朋友圈的生活过成了当下的生活的人,一定是吃过大苦的人,他们明白,真正的岁月静好,不是摆拍,而是脚踏实地去干出来。
为了证明自己人脉广,很多人都一个所谓的“社交圈”。
晓炎是一名普通中学老师,从乡镇中学调入县城一家中学之后,很快,他就找到了几个吃饭喝酒打牌的好友。他郑嫌们之中,多多少少都有职务在身,因此,跟他们走得近,在学校中,似乎自己也就是很重要的人。
每到周末,就会由大家轮流做东,请客吃饭,要么去乡下的农家乐,要么去外地的某个景区。没有车子,没有职务,年龄也最小的晓炎,往往就是那个打杂的人。
譬如,组织大家在某个地方吃早餐,然后由他买单;譬如,订房订票订餐,都有他负责,一旦做东的人忘记付账了,也就由他垫付。
这样,混了好几个学期,晓炎依旧是个普通的老师,还为此疏忽了对于家人的陪伴,老婆也经常和他吵架,还一气之下,带着孩子把户口迁回了在市区的娘家。
这下,晓炎慌神了,本来,老婆就比他优秀,是一名妇产科医生,此番回去市区,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工资待遇也比这边高了不少。如果晓炎还继续这样混下去的话,两人指不定就要离婚了。
思来想去,晓炎决定不再跟着这帮兄弟们混了。他也想办法,考取了市区一家学校的教师岗位,跟老婆孩子团圆了。
到达市区之后,晓炎开始反思自己的交友行为,感觉到自己太可笑了。那些看不起你的人,无论你多么虔诚,多么卑微,依旧没人会把你放在眼里。
想要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终归还是靠自己。
古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离他身边最近的三个人往往最有感染力。
让自己从麻木中清醒过来,真正开始做自己吧,往后余生,越过越精彩。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