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王昌的出塞场景和情感?

265 2023-11-20 09:15 admin

一、王昌的出塞场景和情感?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 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 “王江宁”而致误。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 “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当可信,所以《唐才子传》从《河岳英灵集》,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现在一般人也认为他为太原人。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 727年)进士。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顾况之序所记当确。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詹成锳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白诗文系年》。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 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詹才子传》说他 “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看来这位诗人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 “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 “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据叫《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 ·艺文志》,知王昌龄有集五卷,唐时传世之本,今已难觅,《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目前能看到的王昌龄诗文便只这些了。

二、出塞古诗徐锦麟情感?

 这是绍兴籍民主革命家、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徐锡麟(1873──1907)所作的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起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山海关外。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三、出塞王瀚古诗情感?

一、《凉州词》全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出塞》全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凉州词》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四、《出塞》全诗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五、《凉州词》作者的朝代 唐代 六、《出塞》作者的朝代 唐代

四、出塞王昌龄其二表达什么情感?

王昌龄的《出塞》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原诗:

《出塞》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释义: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五、后出塞五首其一杜甫表达的情感?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本诗是第一首,写士兵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应募入伍,亲友送别,以壮远行。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至此,这位新兵不禁慨然兴问:“借问大将谁?”——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之后,他也慑于军令的森严,不敢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心里揣测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

《后出塞五首》诗中主人公正是募兵制下一个应募兵的典型形象。他既有应募兵通常有的贪功恋战心理,又有国家民族观念。他为立功封爵而赴边,又为避叛逆的“恶名”而逃走。组诗在欢庆气氛中开头,凄凄凉凉地结尾,是一出个人命运的悲剧。

六、出塞后两句表达诗人什么的情感?

后两句偏重抒情,并且情景交融,运用暗喻的手法委婉地批判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戌边士兵的同情。

《出塞》唐·王昌龄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七、昭君出塞典故

昭君出塞典故:华夏孤女叱咤征途

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令人敬仰的女性英雄,她们以勇敢和无畏的精神,在男权社会中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其中,昭君出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典故,讲述了一位古代华夏孤女的传奇征途。

公元前33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频仍的年代。这是汉朝和匈奴之间长期纠纷的时期,无数的生灵涂炭,烽火连天。在这个时刻,一个壮志凌云的姑娘崭露头角,她就是昭君。

昭君,原名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之一。她娇媚动人,清丽绝俗,以其美貌闻名于中原,红颜祸水的美誉不言而喻。然而,与其他美女不同的是,昭君并不满足于在后宫中享福,她拥有更大的抱负和追求。

昭君天生聪慧过人,机智灵巧。她深知国家的存亡和民众的疾苦,立志要为华夏百姓谋福祉。因此,当她听说汉朝征战匈奴的消息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踏上北方边疆的征途。

昭君的出塞之行并非一帆风顺,她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首先,她必须要获得皇帝的批准,才能离开宫廷。在那个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和自由是极为有限的,因此昭君需要用尽方法和智慧来打动皇帝。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昭君终于得到了皇帝的允许。然而,这只是她征途的开始。面对一路崎岖的山川和恶劣的天气条件,昭君坚忍不拔,奋勇向前。

她时常穿梭于战乱之地,协助汉军策划战略,为士兵们送去温暖和食物。她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许多危机,使得汉朝的军队战无不胜。昭君虽然并非将领,但她的聪明才智和出众的头脑使她成为战场上的一位重要顾问。

除了战争中的表现,昭君还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俘获了匈奴首领的心。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深度文化积淀,打动了畏惧汉朝势力的匈奴首领。她帮助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通过婚姻的方式将两国联合在一起。

然而,昭君并不满足于此。她深知,光靠外交手段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她决心通过文化交流和教育来实现两国长久和平。

昭君主动学习匈奴的语言和文化,教授汉朝的文化和技术,让匈奴人民感受到了汉文化的魅力。她鼓励汉朝的士人前往匈奴,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她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使得两国人民能够更好地相互交流和理解。

昭君的征途没有结束,她一直在为两国之间的和平与繁荣而奋斗。无数的艰辛和牺牲,使得她的事迹被后人津津乐道。至今,昭君依然被后人称赞为一位伟大的女性英雄。

昭君出塞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启示。首先,她告诉我们,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有志者事竟成。昭君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打破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为自己争取了追求梦想的权利。

其次,昭君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和平与友好是最美好的愿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化解了汉匈之间的矛盾和仇恨。她用文化和教育,将两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两国之间的长期和平奠定了基础。

最后,昭君出塞的传奇也鼓舞了我们每个人,无论境遇如何,只要心怀梦想,勇往直前,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智慧,向世人证明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她以自己的努力,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铭记这位华夏孤女,向她致以崇高的敬意!

八、前出塞和后出塞的区别?

杜甫的《前出塞》与《后出塞》,向为人们论作天宝乱前乱后史笔之作。朱鹤龄笺释云:“天宝末,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前出塞》为哥舒发,《后出塞》为禄山发”。《前出塞》王嗣爽《杜臆》:“当是天宝间哥舒翰征吐蕃时事,诗亦当作于是时,非追作也。”但从诗的末章“从军十年馀”点示,可知这位赴交河的战士,必是十年后的追忆构成诗的内容。而诗的首章又有句云“开边一何多。”唐代边事繁多,尤以天宝中为甚。如天宝六年,高仙芝讨小勃律,虏其王归;天宝八年,哥舒翰攻拔吐蕃石堡城;天宝十年,鲜于仲通讨南越,高仙芝讨大食,安禄山讨契丹。

所以两组诗有统一性与连贯性,在《后出塞》中,诗的末章有句“跃马二十年”,显然诗的内容也属于追述,追述赴蓟门战士二十年的军旅经历。

九、出塞的思想感情

出塞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出塞题材常常是以出征边界为背景,描述出征将士的思想感情,展现出中国古代人民的勇敢与坚韧。这些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也是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风貌。

出塞的思想感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将士们面临战争的残酷和生死的考验,表现出对家园的深情厚意,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他们的思想情感在作品中被赋予了高度的艺术性,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起伏。

出塞的思想感情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出塞的思想感情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出塞题材通过赞美将士们的奉献精神和忠诚,提升了民众的爱国情感,激发了国家的团结力量,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统一。其次,出塞的思想感情在文学作品中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呈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出塞的思想感情还对个人的成长和深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参与出征的将士们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生死的考验,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英勇的品质。他们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和提高,成为了更加成熟和深刻的思想。这种成长和深化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出塞的思想感情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尽管出塞的题材来源于古代,但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出塞题材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奉献和忠诚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需要具备出塞题材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敢的品质。同时,出塞的思想感情也提醒人们要有家国情怀,爱护自己的家园和社会,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出塞的思想感情对于个人的发展同样具有积极的影响。坚持奉献、忠诚和勇敢的品质,能够帮助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这种思想感情也能够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人们成为更加独立和有担当的人。

结语

出塞的思想感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它表达了将士们的奉献精神和忠诚,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勇敢和坚韧。这种思想感情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出塞的思想感情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希望我们能够汲取出塞的精神,坚持奉献和忠诚的品质,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十、如何看待昭君出塞?

当今的网络,给杨广、秦桧之流洗白的大有人在,却没人给这位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一代明君洗白,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汉元帝刘奭,史称其为“仁柔好孺”,甚至还有元成哀平(西汉后四位皇帝的谥号),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东汉时的文官集团,更是将元帝的庙号高宗给削去,还杜撰了n多段子来黑他——

例如,其父汉宣帝(这也是个被史家故意忽略的皇帝)临终前说出:“乱我家者,太子也!”这样的话,但因为刘奭是宣帝平生挚爱许平君的唯一儿子(详见成语故剑情深和南园遗爱),才未易储。

最美许平君,宋妍扮

还有著名的历史事件“昭君出塞”,后人编排出王昭君因不肯贿赂宫廷画师,而被故意丑化,未能见到元帝,最终在远嫁匈奴之时,被刘奭得见真容,刘奭顿时后悔不已,但木已成舟无法更改,刘奭只能唾面自干,目送美人出塞!

其实无论是“仁柔好儒”,还是“乱我家者,太子也!”文人之所以编出这样的梗,来损汉元帝,其根源就在于刘奭抑儒崇法的治国理念!当刘奭还是太子时,就师从孺佳领袖萧望之,登基后没有重用自己的老师,却因故将其下狱,最后逼得萧望之在狱中自杀!

做出这样“欺师灭祖”之事,以仁孝为根基的儒家文人,岂能容他!元帝当政时自然不能怎么样,但人总有死的一天,孺佳思想却代代相传!就这样,一个西汉皇帝,却在东汉被黑得相当惨,真是蔚为奇观!

刘奭之所以要逼死自己的老师,是因为他知道以孺治国的弊端——岂可事事以宽仁处置!帝师萧望之深受儒家思想洗礼,刘奭甫一登基,萧望之就迫不及待地推行新政,所谓新政,自然是孺佳以仁治国的理念,仁者无敌嘛!

自小被汉宣帝传授帝王之术的刘奭,岂能让乃父忍辱负重得来的基业(参鉴霍光专政)毁于一旦!更何况,皇权天授,岂可被他人左右(萧望之是辅政大臣)!于是,刘奭就找了个借口,将萧望之下狱。其实刘奭也没想杀自己的老师,可萧望之乃当世孺佳领袖,平日自诩当代文宗,又是帝师,哪里受过如此屈辱!

文人嘛,就好面子,尤其是萧望之这样,仕途一生顺遂,几乎从未起过波澜,一时想不开,竟在狱中自裁了!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全国各地的儒生纷纷赴京请命,为萧望之鸣不平。

这下可叫刘奭见识到了濡家的威力——除了外敌,还有能威胁到皇权的势力!可刘奭可是一代雄主汉宣帝的儿子,虽然年轻,但对付这样的局面,那是一点都不怯场,帝王之术玩得贼溜!

刘奭先是找了几个替罪羊,不疼不痒的将他们充军、发配、抄家什么的,过几年风头一过,这些人怎么处置,还不是自己一句话的事儿!而后,又将进京找事的濡生打一批,拉一批,处理一批,奖励一批,幕后挑事的大佬也如此这般的分而治之,很快就平定了这场不大不小的祸端。

这场风波过后,濡生们在京师露了脸,有个别聪明、有背景的还直接被当权者看中,前途一片光明;那些没被看中的,权当在京城刷了个声望,好歹混了个脸熟,以后混仕途,也能有点名气不是;当然,肯定有不知进退的愣头青,自己作死那就没办法了……

幕后的大佬自然也得到了甜头,而汉元帝刘奭则如愿以偿的亲政,大权在握的感觉,只有坐在那个位子上的人才能知道吧!至于萧望之,人都死了,就安心的办后事吧,至于其他……

再说“昭君出塞”这事儿,这次和亲对汉朝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元帝之前的和亲,全部是刘氏宗族的女子出嫁。到了武帝朝,军事上的胜利,让和亲政策有所改变——和亲女子全部改由罪臣之女代替(解忧公主就是因七王之乱获罪的罪臣之后)!

而今到了元帝一朝,汉朝地位更进一步,南北匈奴已经完全构不成威胁,是以,和亲的女子再降一格,改由宫女代替。王昭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选中后,远嫁匈奴的。却为后世文人杜撰出画师贪黩的故事,当真可笑之极!

所以,在古代切莫得罪文人,他们掌握着古代的话语权,得罪了他们,就代表着你的声誉就完了,皇帝也概莫能外!这就是刘奭被史家抹黑的原因!

文章开头将刘奭谓作一代明君,非鄙人信口开河,是却有这个实力!这要从汉宣帝刘询说起,刘询堪称千古一帝,他跟刘奭的组合,就好比李世民和李治。都是老子打江山,打下了一片万里疆土,留下了一批能征惯战的大将,儿子在老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国势推向巅峰。

之所以要提刘询,就是因为他们父子俩一脉相承,都是重法轻濡,为孺佳所不喜!没有黑刘询,那是因为他实在太完美了,完全找不到可以黑的点,只能弱化他的存在,否则,秦皇汉武,汉宣光武——也是不错的叫法!

汉元帝刘奭继承乃父之志,北击匈奴,经略西域,南平羌族,终元帝一朝,对外战争鲜有败绩,汉朝统摄诸国,外邦无不震服,足见其时国力之强盛!可讽刺的是其麾下将领陈汤的名气,要远高于刘奭这个君主,而陈汤说的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的名气甚至要高于这个时代任何一个人!

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而今千里马声名远播,以至伯乐无人知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