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人与人之间最难沟通的是“三观”的不同。
沟通是相互表达意愿、递进情感的桥梁。是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手段。沟通顺畅,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提高效率,有利做事成事。而沟通不畅,极易形成分歧,产生矛盾,伤害情感,影响效率共融。
沟通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素养。沟通需要平等,需要诚意,需要方法,需要时机,需要耐心。把握不好这些要素,沟通起来,就会很难。但最难的莫过于情不投意不合,志不投道不合。情不投不相为亲,意不合不相为近,志不投不相为随,道不同不相为谋。人逢知己言无尽,话不投机半句多。
沟通是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呼应,情感上的影响。如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就很难心相通,言真意,求共识,互成事。家人“三观不同,吵闹会越来越多,感情会越来越淡;朋友“三观”不同,成见会越来越多,距离会越来越远;同事“三观”不同,矛盾会越来越多,隔阂会越来越深。因此,端正“三观”,才能与人交善,与人共融,相互成就。
本人喜静,与人交往亲疏随缘,不会主动搭讪但也不会抵触。但一室友总强调我人际交往障碍?我该放在心上吗?
感谢邀请!喜欢安静,与人交往随缘,不会主动搭讪,也不会抵触。我想问:您多大年龄,是变化成这样还是原来就这样?
先说说,如果是从小就这样,可能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这种病形成于成年早期,是以社交回避、自卑、能力感下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状,由于长期回避,导致本人对外界的评价带有负性观点。
这类病人,内心的想法是什么?◆由于过度的不自信,病人常常警觉性很高,外界的一个稍稍异常的举动,病人便会觉得自己不被认可,继而更加自卑。在患病初期,病人可能以“哭泣、脸红”来应对外界的“嘲讽”,其实这些嘲讽多半都是病人自己的“自怨自艾”。
◆他们害怕被批评,被否定,所以选择了“回避”。回避与外界的接触,除非能够100%的确认,对方喜欢、认可自己,否则他不会轻易出手。
◆他们大多数时间是安静、害羞、抑郁的。所以有些人出门都会带着口罩,因为他们最担心的事,是外界对自己的贬低和嘲笑。
回避型人格,如何自救?首先,要改变自我的歪曲认知,认识到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外界。
其次,多培养爱好,尤其运动,通过爱好可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又能树立自信心。运动时能够使大脑产生脑多肽,对抗抑郁和焦虑。
最后,还是建议找个专业心理医生做系统心理治疗,逐层渗透。人的性格一旦形成,需要更长久的时间才能治愈,所以,要保持耐心。
再说说,如果是后来变化成这样的,那么很可能近期您“抑郁”了,抑郁这个词,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
抑郁症的症状广大读者应该了解很多了,包括心情不好、乐趣缺乏,意志活动减退,懒散、等。其中,和题主症状相似的便是精力不足,感到自己没有价值。其实,这是因为大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五羟色胺的缺乏。
抑郁,根据轻重程度和时间长短,可分为恶劣心境和抑郁发作,抑郁发作更严重些,通常2周内出现下列大多数症状,恶劣心境可能轻些,发病时间通常超过了2年。
不论是回避型人格,还是抑郁,我建议,第一时间还是要去专业的精神机构检查评估,如果是抑郁症,尤其重度抑郁症,首选住院治疗,在医生系统的治疗下,病情才能最快的缓解。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关注,后续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