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同学关系了。
对同学关系处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和同学相交时,想要获得和谐的同学关系,就不应该以同学先爱自己为前提,也不能以对方爱自己为目的,而应该先付出友情,并且是无条件的付出友情。
第二、要真心实意,诚恳待人,真心相处,既不掩饰自己的优点缺点,也不掩饰同学的缺点、弱点,不嫉妒同学的优点长处,该批评的就批评,该鼓励的就鼓励,真心实意的为同学好。但要讲究说话方式。急同学所急,帮同学所需。
第三、对同学要热情,“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等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人热情是赢得同学友情的关健,也是处理好同学关系的“秘密武器”。
第四、良好同学关系的保持、巩固和发展离不开谅解。有时同学不问青红皂白说你二句;有时还可能一时傲慢,可能一时失言,揭了你的疮疤,触犯了你的忌讳;有时可能无意中讽刺、挖苦了你,使你下不来台;有时可能误解了你,使你蒙受委屈。。。。这时都需要能够谅解对方。相反,斤斤计较一些非原则上的事或对方的态度,就会使同学关系出现裂痕,带来不和谐
课堂师生交往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它存在着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