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社会心理的特点是: 1。 一定的危害性
病态社会心理所导致的社会行为通常会在篇一定程度上违背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或损害集体及个人的利益。虽然病态社会心理危害性可能因人因地因事而在程度上有所差异,但其对个体发展、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危害性却是客观存在的。
2。 —定的群体性
病态社会心理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它必然表现在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中(或是某一阶层的个体,或是跨越几个阶层的人们,或者是全社会的人们)。由于社会病态文化传播手段多,影响范围广,因此有相当数量的意志薄弱者便产生了相似的“社会症状”,如嫉妒、报复、贪婪心理等,从而构成对社会、群体及他人的危害。
3。 —定的流行性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群体是相互作用的。病态社会心理往往以其特有的传播形式作用于人们。病态社会心理具有易感性、流行性和广泛性,当某种病态社会心理出现时,容易引起人们的从众心理,这时,流言、传闻、小道消息又通过病态文化进一步扩散病态社会心理,使得那些心理较为正常的人也会不知不觉地感染上某种病态社会心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环境的变化,这种病态社会心理一般备自动消失,例如“攀比”风、“赌博”风、“高消费”风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流行后,逐渐趋于消失。
4。 无意识性
所谓下意识性,即是指个体的所作所为及其心理反应是未经意识加工,自动出现的。例如,有病态社会心理的人的心目中会认为世上没有好心人,他处处戒备,总以“他人是狼” 的心态看待一切,且这种行为已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习惯,在这种行为习惯下,理性思考不起作用。
5。 普遍性
病态社会心理源于病态文化,病态文化无处不有,无时不有,因此,它极具普遍性。虽然它会因时代地域不同,而在性质、类型和危害程度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