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句子一定要有主语吗?

258 2024-03-18 02:35 admin

一、句子一定要有主语吗?

首先,汉语里有些句子可以没有主语。

有的是不需要有,因为主语很明确(吃了吗?吃了。);有的是不方便有,因为主语不容易确定(如:有人不见了。)或是不方便(避讳)指明主语(死了吗?)。这种现象,书面语有之,口语尤甚。这里不赘述。你可以理解为在句首存在一个“空语位”,有的是能填补上主语的,有的是不能填补上主语的。

其次,分析你举的两个例句:

明天——下——雨:状——谓——宾

“明天”是时间状语,“下雨”是谓语。

有人认为,“明天”是重点,是被陈述的对象,而“下雨”是用来陈述“明天”的。所以按照“陈述——被陈述”的语义关系,“明天”应该分析为主语。(当然题主并没有犯这个问题。)这是不对的。

“明天”只是说明“下雨”的时间状态,并不是专门要被“下雨”拿来陈述的。“明天下雨”应该一般性地回答“未来几天天气这么样?”,而不应该有意识地专门回答“明天怎么样?”。“明天”或许可以在语义上被视为一个话题,但不适合在语法上被分析为一个主语。(试比较:①明天下雨。②明天是下雨的。前者是状语,后者是主语。)

地上——有——东西:主——谓——宾

这种“有”字句叫做“存现句”,由“处所——有——宾语”组成。“地上”是主语。(试比较:①山上有着树木。——存在;②山上发了洪水。——出现;③山上没了声音。——消失)“存现句”的主语是可以省略的。

最后,语言的功能有“信息传递”和“人际交往”。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只要能够适当地传情达意,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的功能。我们探究语义、分析语法,只是为了更好地为语言的交流服务,而不是反过来去限制语言的交流。况且,所谓的语言“规则”,也都是从言语“事实”当中抽象、概括和归纳总结出来的。如果一种语言的事实大规模、成系统地发生改变,那么语言的规则(如语法规则等)也要相应地做出改变。

二、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你认为最有效的沟通方法是什么,为什么?

要善于把自己的优点露出来,并且得到对方的认可;不段丰富自己的知识,并且能表达出来;做到嘴皮子厚要善于言谈,用自己的语言吸引对方;做到脸皮厚,这里不是指的不要脸,把每个人都当成是自己的老师,何时何地都要有个学习的态度,不要怕丢面子;不要看低自己,自己是最好的,要有自信;要经常研究对方的心理,想问题要想到别人前面去,争取用实际行动来交往;最最重要的就是:“要想人敬己,必先己敬人”。重要的是交“心”

三、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语言那麽难沟通?

科幻小说《三体》里的外星人之间不存在沟通问题,因为他们可以直接交换思维,没有撒谎这个概念。但是地球人类则不同,我们外在的表现、言语不一定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综合的信息,比如语气、语调、眼神、各种微表情、肢体动作、话外之音来判断一个人,这自然会增加了很多沟通上的难度。特别现在人与人的交流更多是在移动互联网上,获得的信息有限,那么判断一个人就更难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爱恨情仇、恩怨纠葛,其实都是沟通上出了问题。

上周在公司参加了一个职场领导力的培训,就提到了两个人之间其实有六个“我”,即每个人有三个“我”,分别是“真实的我”、“别人眼中的我”和“自己眼中的我”。一般情况下,这三个我很难完全一致,总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差异非常大。

举一个简单例子,以一个求职者参加面试为例。作为求职者通常在面试时表现出的是“自己眼中的我”,这个我有时会带有自我欺骗的成份,或者是期望别人认为的自己。有可能会表现出与“真实的我”不相称的能力和性格。从面试官的角度,他会根据短暂的面试看到一个求职者,感受到他是什么样的人,这个和求职者自己表现出来的也不一定一致。而不同的面试官则期望通过各种测试、各种问题来综合推断出求职者真实的样子。

再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那就是微信朋友圈里的内容。有的人很爱发朋友圈,各种修过图的自拍,各种健康富裕的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渊博的知识等。这是他们真实的自我吗?当然不是,这其实是他们自己眼中的自己,或者是期望别人认为的自己。我们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这些爱发朋友圈的人呢?因为我们眼中的他们和他们眼中的自己存在不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会让人反感。

在职场中也是如此,你自己认为自己的样子跟别人眼中的你并不一致,同样的,你所认为的同事的样子也不是他真实的样子,你们中间隔着六个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谈职场多么复杂的时候并不是你自己多么单纯无辜,别人就阴险腹黑,只不过是自己表现出来的样子,别人眼中的样子,以及真实的自己都不一致罢了。

在沟通的时候我们经常说要“坦诚相待”、“掏心窝”、“看着对方的眼睛”、“举手发誓”等等,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展示出来的是不是真实的自己,即便对方展示了真实的自己,在你眼中看到的也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这就是人与人沟通的难处。

前一段时间奥运会上傅园慧火了一把,她火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搞笑可爱、淡泊名利,如果从深层次来看其实就是“我们眼中的她”,“她眼中的自己”以及“真实的她”在某种程度上很一致,就是我们说的这个人“不假”。我们为什么非常讨厌马蓉?因为“我们曾经眼中的她”,“她眼中的自己”以及“真实的她”三者极端不一致。我们为什么讨厌很多做作的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总是期望别人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同时可能又在隐藏着真实的自己,我们总是展示着自己期望别人看到的一面,而别人却又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你敞开了心扉,但是别人却紧闭心门。我们永远也做不到像三体人那样直接交流思维,永远不撒谎,所以人与人的沟通难题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