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什么是社会促进效应?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2-05-20 16:29   点击:229  编辑:宇文彬   手机版

  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发现,自行车选手在有伙伴陪同的情况下骑车的速度要比自己单独骑车时更快。后来,他对此进行了一项专门的实验: 令一些孩子从事绕鱼线的活动,分为两组,一组是一个人单独绕,另一组是大 家在一起绕。结果发现,一起绕线比单独绕线的效率要高出10%。
  他据此得出 结论:个人在集体中活动的效率要比单独活动的效率更高。这是心理学中对于 社会促进效应的最早研究。可是后来人们发现,社会促进效应并不总是正向的,也就是说有时他人的 在场反而会使活动的效率降低,比如说学生在考试中用心解题的时候,如果有 其他人在旁边观看,往往会使解题的速度明显变慢。
  那么,社会促进效应在什么情况下起到的是促进作用,又在何时起到的是 阻碍作用呢?人们经过分析认识到,他人在场对人的活动效率所产生的影响是 正向还是负向的,主要取决于当事者对于该项活动的熟悉程度,如果所从事的 活动是自己很熟悉的,那么与他人一起来做就会产生一种激励效应;如果这项 活动是自己所不熟悉的,那么反而是自己独处会做得更好。
  以前面提到的事项 为例,自行车选手有他人陪同时骑车的速度更快,是因为他们本就是专业的运 动员,对于骑车当然是再熟悉不过了,而绕鱼线虽然未必孩子都熟悉,但那是 一种几乎没有难度的活动,大家只要一接触就会有熟悉的感觉,可是对于考试, 学生往往是紧张的,题目陌生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时如果旁边多出个人来观 看,就会影响到既有水平的正常发挥。
  造成这种区别的实质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 擅长的活动会有一种自信的态度,因而也就喜欢与其他人比试和在大家面前显 示,这样,在有他人在场的时候,这种获取荣誉的心理就会被激发,从而促成 自己表现得更为优秀。反之,如果该项活动是令自己感到为难的,心里就会产 生一种抵触的倾向,并且担心被别人看到会出丑,因而有他人注意的时候,自 己的这种忧虑就会加重,造成更加紧张和慌乱,因而也就无法做得更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