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太好之后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2-05-25 20:53   点击:112  编辑:巩义   手机版

古人说升米恩斗米仇,说的是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如果救助他一升米,让他度过难关,这会得到他的感谢,而当你持续不断满足他各种诉求,一旦没有满足他,就会让他仇恨。碰上这种人,在社会上人们会有一个俗称叫“白眼狼”。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呢?从心理学上来分析,当我们初期满足一个人的诉求时,他是带着一种忐忑不安,抱着达不到愿望的心理来,也就是他对这件事的期望值不是很高。当我们满足他的愿望,则是超出他的预期心理,这种心理会带给他内心感动,因为可能之前他也又多次受挫的经历。从受挫到再次忐忑再到满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比较和落差容易使人得到一种幸福感。

当他第一次得到了满足,他会告诉自己,这个人是个好人。你看,好人的标签贴上来了。对于好人,当然会有更高的期待了。所以在第二次你又帮助到他时,他还是很高兴。感谢上帝,让我遇到这么个好人。然而,相比第一次来讲,因为对你的期望值调高了,那你帮助他带给他的满足感会降低。比方说,第一次你给人一百元,别人会感动,这一百元对他来说实在是很珍贵的,你持续不断给他时,他就会渐渐感到不满足。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珍贵,容易得到的就会被漠视。当你再三满足他的诉求,就会在他心理造成依赖心理,这个时候,你不是好人的标签,而是他心里的拐杖了。或许这是他甚至可能产生嫉恨心理,凭什么我就不如他?一旦他形成常规依赖心,你把你这根拐杖从他身边撤除,让他从云端再次跌到人间,他会怎么想?举个类似不完全恰当的例子,孩子断奶时,是怎样的表现?他会哭会闹。所以你也会从好人转化成仇人了。

总之对一个人太好导致对方的得寸进尺,是因为他在不断调高对你的预期。人是很惰性,当他对一样事物产生依赖,就会形成生活的模板,以后只要类似的事情,都会遵照这个模板去做,直到失去最后的价值。

(1)人际沟通的心理效应分析:

做了这么多年心理学老师,我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对别人好,但是,请记住对人好一定要有个底线。

对人好是可以的,但是无论是非黑白,无论事情大小都一味对人好,很容易演变成刻意讨好。

当我们刻意讨好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会传递出一个信息:我非常需要你,离不开你,我愿意舍弃一切来留住你。

当对方接收到了这个信息,他们往往会一开始觉得很感动,到后来会变得习以为常,到最后他们甚至会觉得你亏欠了自己。

我说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女性,她对老公特别好。结婚的时候是裸婚,因为老公买不起房子和车子。结婚后,这位女性经常拿着娘家钱去贴补婆家。

婆家在农村,每逢农忙她都需要回去帮忙。婆家七大姑八大姨的事情,她也要操心。

回到家,这位女性不仅要操持家务,照看两个孩子,还要照顾老公。一入冬,她每晚都要给老公打洗脚水。简直就是二十四孝老婆。

就这么好的一个老婆,她老公还不知道满足,不仅不努力挣钱,还用家里的钱在外面找了个小三。

而且这位老公对于找小三的行为是这样辩解的:我老婆对我太好了,好得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去爱她了。

说到这里,我们当然要说这位老公是个坏人。但是,这位女性毫无底线的好也促成了她老公变成一个渣男。

人与人之间是有边界的。通俗地说就是人和人之间要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对人好也要有个尺度和界限。

毫无原则和底线地对人好,很容易招来对方的恩将仇报。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边的教育专家、心理情感专家。请关注我。更多教育、心理前沿知识推送给您。

欢迎您点赞转发。您的点赞转发,都是在帮助他人。

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发评论、私信问我,乐意为您答疑解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