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效应,又称“鸟笼逻辑”,是指假如人们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也就是这个人反而成为了笼子的俘虏。其实质是指人们往往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鸟笼逻辑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现象之一。鸟笼效应的发现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1907年,詹姆斯和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都同时从哈佛大学退休。据说有一天,詹姆斯和队卡尔森打赌:“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但是从此以后,只要有客人来访,几乎都会问卡尔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最后,卡尔森教授真的买了一只鸟养进笼子,詹姆斯的“鸟笼效应”胜利了。实际上,只要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很多时候都因为某一件东西的存在而购买很多与之相关但我们却并不一定需要的东西,因为某一件事情的出现而导致我们去处理了许多与之相关但是却并不一定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先在自己的心里放了一个“笼子”,然后不由自主的装进很多东西,尽管有的并不是我们自己希望的。这是鸟笼逻辑给人们带来的负面效应。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曾经写过一本很流行的书叫《断舍离》,很好的指导了人们如何应对“鸟笼逻辑”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鸟笼效应”也并非一无是处,如果反向思考,假如这个鸟笼是我们所必须的,或者希望的,是引导我们朝着更好的一面去发展的,那么,因为这个鸟笼的存在,我们反而可以更加丰富和提升自己。就如安装了今日头条APP,看到了很多内容分享可以变现,我们也想试试,便开始写作,但发现自己写不出来。一反思,一是因为读书少,二是因为练得少,于是我们开始有意识的去多读书,多练笔,即使成不了作家,但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素养,何乐而不为呢?又比如好友送了一件衣服,款式质地都很好,很喜欢,但是发现自己胖了,穿不上,为了穿上这件衣服,开始健身减肥,最后衣服合体,身体健康,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要用鸟笼效应成就更好的自己,那么首先这个“鸟笼”必须具有正向作用,有利于更好的成长,类似山下英子所说的那种我们“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才能引导我们的认知升级,才会装进提升我们自己的东西,才谈得上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