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是典型的心理因素。
由于社交经验不足导致社交场合出现紧张、担心等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容易引发生理上的血压升高、脸色发红、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因此特别像是生理问题,但生理问题只是心理问题的衍生物。
克服社交恐惧症的根本是学习社交技巧,广泛地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做法,学习交际的礼仪,懂得与人说话的一些技巧。当然,很基础的一个功课是学一点心理学,了解人的需要是什么,喜欢什么忌讳什么,这样在说话时可以轻松避免别人的软肋,避免哪壶不开提哪壶。
另外要记住,不要怕出错,不要怕犯规,谁都是从不懂到懂走过来的,都是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发展而来的。太爱面子,太握害羞的思想害了很多人,自己要明白,要克服,要挺住。
网上搜到社交恐惧症的解释:社交恐惧是恐惧症的一种表现形式,往往表现在人和人交往的过程当中,也就是在社交的过程当中,患者不敢在公共场合讲话,不敢与人际交往,不敢和异往,或者是不敢和重要的人交往,尤其是在见到重要的人物的时候会表现的更加明显,比如紧张、 心慌、面红、出汗、尿频,这些植物神经方面的一些症状,会使患者很不舒服,更加加剧了对这种场合的恐惧,也就更不愿意有这种社会的交往,产生回避行为。症状的表现和这种回避行为是相关的,回避行为越重,说明他的症状越重,这就是社交焦虑症。
社交恐惧症,我觉得首先是心理因素。
一个初生的孩子,没有大人暗示,按他的天性,他应该是喜欢社交的,因为“社交恐惧”他是未知的,他只想去体验,比如这个小朋友很可爱,我想跟她玩。比如这个大人很可亲,我想让她抱抱。他首先想享受社交的快乐。
如果他在社交中遇到挫折,比如一开始大人一直训斥他,不要跟这个玩,不要随意跟陌生人交往,很危险,他就会有不好的体验。
其次,在交往中,彼此之间闹脾气,小孩子吵架争东西,大人就会骂他,早跟你说了不要跟这个人玩。他会收到定义,跟人玩不好,因为大人说不好,而且真的试了不开心。
他没有开心的体验而且大人巩固了这个看法,他会觉得,跟人交往是负担。这是大人的不必要的干涉造成孩子心理的负面负担。
还有一个问题是他遇到了恐怖的人,这个人是坏人,恐吓他或者攻击他,他没有得到帮助,他就会对这类人产生恐惧。后来也没得很好的释放,让他消除负面的情绪,那他以后心理一直会有阴影,这一方面他就会受困,一直无法去面对突破。
“不敢在公共场合讲话,不敢与人际交往,不敢和异往,或者是不敢和重要的人交往,尤其是在见到重要的人物的时候会表现的更加明显,比如紧张、 心慌、面红、出汗、尿频,这些植物神经方面的一些症状,会使患者很不舒服,更加加剧了对这种场合的恐惧,也就更不愿意有这种社会的交往,产生回避行为。”
这一方面可能是天性如此。其实很多人都会这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克服,就会得到改进。
其实就算名人,也有这样尴尬的时候呢。窦文涛现在是著名主持人,名嘴。他小时候上台,也曾经怂过。
他初中时,老师让他参加演讲比赛,他写了演讲稿,倒背如流。他让家里人说任何一个自然段的头一个字,唰唰就把下面的给背出来了。
但是上台的时候,底下黑压压一片,背了第一段,就想第二段开头的字,背完了第二段,大脑一片空白,冲着全校师生沉默了足有一分钟,吓得尿裤子了,他突然头脑发热,跑了。全校师生就目睹他撂下一台的观众,跑出了校门。
他回学校,觉得旁边的女生的笑声都是在笑他。但是老师对他说: “虽然你没有演讲完,在学校没有名次,但是你朗诵的那两段挺好的。你不要紧张,能背下来肯定能得一名次,我推荐你去区里参加比赛。”
老师鼓励了他,他爽快地答应了参加下一轮。因为他突然觉得无所谓了,反正已经不要脸了,糗了那么一次,还怕再糗一次吗?
后来他参加比赛,还真得了一个好名次。这次之后,他的人生开挂,因为他再无恐惧,反而成为一个擅长演讲的人。直到后来成为一个著名主持人。
他跟人说: “你们当中哪怕有人再内向、再拙于言谈,肯定有那么一次跟人聊天的时候神采飞扬,所有的人都被你吸引,只要有一次就证明你是有口才的,你不需要去培养这样的能力,你需要的是如何调动你的这种能力,在需要的时候把它发挥出来。”
他说,人要珍惜每一个当众出丑的机会,这样出糗的机会作垫底,以后还会再差吗?只会更好呢。
所以大家不要害怕,要一直鼓励自己,出糗不怕,怕的是一直退缩躲避,要勇敢地走出那个恐惧,就会一直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