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沟通障碍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或中断。任何一种沟通方式都可能存在沟通的障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传递工具。语言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工作,但语言本身并不是思想,而只是用于表达思想的一种符号。由于人的语言修养不同,同一种思想,有的人表达得很清楚,有的人则言不尽意。加之理解能力上的差异,听错了、看错了、记不清、或断章取义等,都可能使原有意思变形。
(2)心理障碍,由于信息传递者的思想倾向致使信息的传递被歪曲或中途受阻。例如,传递者对信息的内容在观点、态度、或信息上不能接受,因而对信息本身抱有敌对、不信任、或有意歪曲、或因不感兴趣而故意搁置,以致正信走样、失真。再如,有人为了讨好上级,往往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缩小缺点、掩盖矛盾、欺上瞒下,从而使上级得不到真实情况,下级了解不了真实意图。还有些人常常喜欢据其主观判断去推则对方的意图和动
机。猜测对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样,不仅会歪曲事实,产生误会,还会影响人际关系。
(3)知觉的选择性。接受信息是知觉的一种形式,知觉具有选择性,它既受客观因素影响,又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是指组成信息各部分的强度不同,对受读人的价值大小不同,致使有些部分易引人注意、为人们所接受,有些部分则易为人们所忽视或摒弃。主观因素是指个性特征、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及个人的身份意识等。它会使人们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之中产生知觉的选择性。
(4)传递层次。群体结构过于庞大,信息传递层次过多、环节过于复杂,也会造成信息流失、失真,且信息传递的层次越多,失真的可能性越大。
(5)工作作风。作风不正,也是影响信息沟通的重要原因。如,有的领导,尤其是地位较高的领导,自以为有权,不愿深入基层、接触群体,对下级动辄严厉训斥,或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等别人把话讲完就指手划脚地发议论、作指示,长此下去,下级必然对之“敬而远之”。从而造成沟通障碍。
除此之外,沟通的时机不当或距离太远等因素也会影响沟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