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跟没有逻辑的人争辩是一种什么经历?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2-05-21 21:01   点击:110  编辑:欧阳慧   手机版

谢谢邀请!

逻辑性思维能力不强,与智商有直接关系。跟那样的人打交道非常费劲,出力不讨好是常态。

更与他们无法去争辩,如同彼此不在一个频道,无法接受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一样的道理。

话丑理端,与他们一般见识的偷换概念,胡搅蛮缠,感觉降低了自己的水平。

可是,如果在一起共事,抬头不见低头见,手里的活总得有效率和质量,以及时间要求的啊!

除非自己劳其筋骨,累其心智的包办代替而外,再有什么回避的办法呢?

与那种人尽可能避免正面交流,如果可以老死不相往来,就是烧高香、天大的好事。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逻辑思维能力不相上下,再能志同道合,当然就容易交流沟通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谁不希望周围都是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呢?

(网络图片)

逻辑,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与普通人交流,别太玄乎。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交流,哪能讲逻辑呢?我认为:说话,应该是主题明确丶主次分清、条理清楚、话不离题,就达到目的,何苦条条框框!

古代的人在日常生活里说话是说文言文吗?平民百姓们和达官贵人们说话存在障碍吗?

两个问题,先回答第一个,从逻辑上推测,古代人日常说话不会用文言文,理由如下:

1、几千年来文言文几乎没有变化从远古时期文字出现以来,到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我们国家书写于甲骨、竹简、纸张上面的文字都是“文言文”,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粗略估计,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三千年可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足以沧海桑田的。

我们也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过100年前的文章,他用的是当时的白话文来写作的,但很明显,我们也能从文字当中看出,那个时候的白话文和现在的白话文都有所不同。100年,语言都有变化,更何况3000年呢。

所以,文言文是一种被创造于书写记录的文字体系,不是日常使用的语言。

2、古代的学生也要学习文言文古代的学生学习文言文,也是很辛苦的,不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需要老师来讲解的,老师需要跟学生解释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才能够理解。

文学家胡适小的时候,还是清朝末年,光绪年间。那个时候他上的是家族的私塾,因为私塾的学费太少了,所以老师不愿意给学生们“讲学”,学生们也乐得清闲,到处疯玩,以至于读了好几年的书都看不懂信件。胡适的妈妈很清楚这个事情,就偷偷给先生很多的学费,让先生给胡适“讲学”,这才成就了胡适这样的大文学家。

第二个问题,古代老百姓和达官贵人说话应该也是有障碍的,理由如下:

1、官话和方言有区别达官贵人会被要求讲官话,讲“正音”,但“正音”有的时候不是大家日常说的口音。比如隋朝开始时有一群世家贵族规定,要大家一起讲“洛下音”,但这个语音早就脱离时代了,只有贵族才讲。

2、文化修养不同古代老百姓一般不识字,甚至取名字都取“一二三四五”,更不可能接触文言文,达官贵人是一定会读书的,读书多了之后,他们用的词汇很多一定会来自于书本之上。仅仅这一点,古代老百姓和达官贵人对话就一定会有障碍。

总结:文言文是我们祖先们创造出来的一种用于书写和记录,帮助文化传承数千年不断的书面文字体系,并不是古代人民的日常用语。古代的达官贵族多学习文言文,日常说话则多用当时的“普通话”,因此达官贵族和普通老百姓交流是会有障碍的。

各地都有方言,底层的百姓又不识字,也不知道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书面语,古代的生产力低下,一开始是用竹简写字,一册几斤重的竹简也写不了多少字,后来,造纸术发明出来,所以明清时期,长篇小说开始出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