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间你学点哲学,学一点皮毛你就逻辑因果不混乱的。
普通人也不需要学的太多,学的太多了你逻辑因果太清楚,曲高和寡人至察则无徒也!
谢邀。
关于“逻辑因果混乱咋办”感想如下。
这根本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因果逻辑不管怎么混乱,只要不跑题就行。即使你谦虚的说自己陈述总感觉像语无伦次似的,但是会听的人,还是能把你所说的话经过梳理重新排列出句子的主谓宾来的,可是如果跑题就不一样啦,对方不但没办法从你说话的比重里筛查出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更不能毫无衔接的锁定你没说出来的语意。总的来说,还是挺不容易理解啊。不容易归不容易,也就唠一会家长里短的嗑,真没什么太大的必要去改变。
如果就是不想就这样啦,非得要去改变使得因果逻辑条理清析,主次分明。那么就要捋顺思路,层次递进的去表达心声,让人一望而知事情来龙去脉的全貌,不要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的让人没有规律可循,整得乱糟糟一大堆让聆听者没办法理清头绪。
这就像喂孩子吃饭,要一点一点的协助孩子一小口一小口地进食吃饭,而不是把整整一碗大米饭都塞进孩子嘴里去。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说话更是如此,不能太着急。如果啥都想一下让人明白知道,就啥内容都成啦靠前要表述的重点,这么多重点都一齐往外蹦,就会变得张冠李戴顺序颠倒啦。
电视剧《大决战》有哪些硬伤?
革命历史不容戏说
《大决战》电视剧作为历史正剧,首先应该尊重历史,但该剧播出以来骂声一片,不知道他们是在说历史,还是在编历史。现仅就第24集出现的谬误说说。
1.剧中有一个台词“我是16师46团团长,我姓张”。前面已经有人介绍过,他们是六纵的。看到这儿我就火了。我父亲正好在辽沈战役时任六纵16师46团团长,他姓吴,不姓张!你们编导是怎么编出来的?你们或者说是艺术创作,但是用的真实的部队番号也有真实的人,你们怎么就能够乱编一个姓上去呢?如果你是艺术创作,那么部队番号也应该是个编的,那没人去说你。你们这样编从轻的说是不尊重这些出生入死的开国军人,从重的说就是侮辱他们的名誉。就这事儿可能还得跟大决战剧组掰扯掰扯。(转自四野子弟群)
我觉得最大的硬伤就是现在人的生活条件太好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电视剧《大决战》里面的五大书记也好,我方的前线统帅也罢,对比历史上那个时期的开国元勋,几乎全都胖了一大圈!
你实在是没办法让那些个特型演员全都瘦到历史真实的水准。
这让我看这部剧的时候,总是会为若干个胖脸跳台。
你们可以去查一查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合影。
再去对比一下唐国强老师扮演重庆谈判时的毛泽东的体型。
不是唐国强的演技不行,而是那个体型,实在是有点过于超标。
其实扮演林彪的于和伟是个演技派,在剧中的角色塑造也是不错的,但为什么会让人觉得跟电影《大决战》中,马绍信刻画的那个林彪比起来,似乎没那么逼真没那么让人印象深刻呢?
我觉得不仅仅是演技的问题,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林彪这个人几乎就没有胖过,不但没有胖过,建国前也好,建国后也罢,他甚至一直是一个消瘦的状态。
马绍信老师在电影中的那张脸,不仅仅是气质上,其消瘦层面上的吻合度也是比较高的。
你们再去看看《历史的天空》中,于和伟塑造的万古碑,虽然是个反派角色,但塑造的绝对是演技在线!
所以,这还真不单纯是演技的问题。
这两部剧的导演都是高希希。
如果你也看过《历史的天空》的话,会觉得李雪健老师塑造的杨庭辉特别出彩。
斗争条件那么艰苦,翻阅那个时代中共将帅的照片,虽然精气神都很足,但几乎个个都是清瘦的。
李雪健老师也一直是清瘦的。
再加上李雪健老师是那么一位演技可望而不可及的标杆存在。
顺便说一句:我个人觉得电视剧《大决战》中,蒋介石的扮演者王劲松老师,演得很不错;杜聿明的扮演者李强老师,演得也很不错。
至于刘涛扮演的宋美龄,我个人最多给一个及格分。
另外再说一个我个人觉得是这部剧的另外一个硬伤:节奏很不稳定。
也许是导演高希希想要换个角度做一些创作上的尝试吧,所以宏大的场面和细微的场面,都会予以有所侧重的刻画——比如说双方的战略决策,比如说塔山之战,比如说淮海战役的小轮车,比如说王翠云和武雄关的爱情……
虽然这是一个不错的创作角度,但导致有的时候剧情推演的节奏很快,而有的地方又显得很拖沓。
最后,整部剧战争场面的还原度很高!
淮海战役,小轮车队伍中焦裕禄的出现,让我觉得特别惊艳——不是惊艳于演员的演技,而是惊艳于终于知道了这段小历史!
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