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曰:“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如此之境界,非老子无人担之!
“道”不争竞一物之形为已身之形而物无逃于其约束,万物何以与之争矣!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人之所恶而物无逃于其滋养,万物何以与之争矣!
“天之道”言“不争”,所以能不衍生自身而衍生万物;
“人之道”言“有争”,所以能滋养万物以滋养自身。
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提到阴谋家,十二十页认为司马昭是最大的阴谋家,所谓“司马昭之心,众人皆知”对于阴谋家,多数被贴上“阴险”“奸诈”等标签。老子作为道家创始人,集智慧于一身,肯定与这几个词不沾边,但是不仅有儒学集大成者的朱文公说老子是“阴谋家”,还有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十二十页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对立。
浅谈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区别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讲“无为”,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朱熹儒家学派,以儒家的观点来评价老子,认为老子并非“无为”而是“有意而为”
因为老子说过一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朱熹得出结论,不争也是争的一种手段,老子是故意不争,所以是个“阴谋家”
还有人认为《道德经》思想是消极避让,不思进取的隐士哲学;还有人认为《道德经》思想是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
十二十页认为,朱熹所说的此“阴谋家”非彼“阴谋家”,像董卓、王莽算是阴谋家里的代表,而老子跟上述的阴谋家不一样,老子思想的目的是在于让人们用另一种思想去面对生活、面对世界、面对人生,而不是为了某种个人目的。
而正是因为诸子百家,各有所长,才能让思想得以碰撞,去其糟粕,得其精华,无论哪个思想,研究明白,并加以应用,方能天人合一。
如何形成系统化思维?
系统化思维就是看清楚事物深层次的联系。
事物表面也许风马牛不相关,但深层次却是有联系的。
有些联系是跨越了【很长的时间】,
有此联系跨越了【很大的空间】,
把大跨度【空间】内的事物,看清楚它们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可能会跨越了很长的时间。
系统思维是反直觉的,不是鼻尖底下的当下或者两眼之间的空间,有些联系很难看清楚,会在某一瞬间被人【创造性】的联系起来。
树木、云朵、雨、阳光、纸张、土壤,在深层次都是有联系的。
玫瑰、垃圾是有联系的。
多米诺骨牌。
蝴蝶与飓风。
复利。
这些内在联系并不是在表面而是深层次。
我们来看一下孔子的系统思考子贡从国外把鲁国人沦在国外的奴隶赎回,但却不接受国家奖励,为了这件事还挨孔子的批评。
子路救溺水者,被救者给了他一头牛,子路接受了,孔子很高兴。
孔子看得【跨度】更远,而子贡只看他做的这件事。
用系统思维思考一下,为什么子贡挨批,子路却受到孔子夸赞。
如何形成系统化思维系统思维及其一系列的方法只是必要的。
最重要的还是思想高度,能看清事物深层次的联系。系统思维及其方法层面会告诉你要去寻找联系,但方法层面却很难发现联系。
系统思维及其方法只是帮助自己明白要去寻觅联系,如果不懂得系统思维及其方法,甚至都不知道去寻觅什么。
自己的一些心得系统思维及方法只是引导你要去寻觅联系。
而联系的发现需要
想象思维
抽象思考
形象思考
创新思考
溯因思考
系统思考引导寻觅的方向。而在这个方向上要通过上面所列的一些思考去发现深层次的联系。
把不同的思维整合起来,这样子才能做到系统化思维。
单单一个系统思维是无法形成系统化的思维。
我的观点人和人之间最核心的差别,不是技能而是思维认知。
看看自己身边各行各业的亲朋好友,细心总结你会猛然发现,似乎最后那一帮厉害的人,都有共性的特征,即在思维认知层面,比常规大众要更有高度有远见,也正因这个关键要点,影响他们后面的事业进程,最后更容易获得不错的成绩。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提炼概括,就是系统化思维。
如何有效提升自己的系统化思维呢?掌握核心五个字即可:点(入口)→线(联结)→面(组合)→体(成型)→台(载体)。
阶段一:系统化思维之“点”,入口。真正的高手,都是日积月累,一点点积蓄而来。
绝多大数的人,刚开始的区别差距并不大,但是在往后的工作生活中,差距一点点被拉开,直到最后的望尘莫及。
例如,很多人在年初的时间,会给自己设定各种目标与计划。要看书充电、要减肥还专门办理了健身卡、要学习进修各种课程报了不少,要去全国各地热门景点去旅游等等。刚开始起步时,大家都差不多,一点点区别不大,还看不出了,二三个月后,就开始分化出来。有人年初的十个目标,果断坚持不下去,只剩下两三个在尽力维持中,有人在就把计划忘得一干二净,也有人在按既定的目标,一点点去去有序推进,一切节奏在其掌控之中。为什么从一开始的斗志满满,到后来大多数人都无法坚持下去?
个人认为,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尽相同,每一点上的差异,直接导致结果的千差万别。
回到具体的日常学习与工作中,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思考】
我们每一个单点的行动,希望达成怎样的结果?还是说随意而为之?
你为自己行动的定向,会影响整个进程的推进。
当你专注每一点,并知道其未来的意义,就不敢怠慢。
反之亦然。
【小结】
学习也好,工作也罢,请记住万丈高楼平地起.
先罗列出你要掌握的要点,是关键。
不要急于求成,明确对应的要点后,接下来好好付出。
去成为一个慢慢变厉害的人,这需要点时间沉淀。
阶段二:系统化思维之“线”,联结。当你掌握了某几个关键要点,你就要学着去寻找彼此的关系,进行相关联结。
身边有一堆这个懂一点,那个也知道的人,这些都不能带来可视化的结果,因为都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散点,很难发挥其自身的价值。
真正有眼光格局的人,懂得自我规划,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思路】
从一些事情中,去总结归纳,发现规律,联点成线。
所有的牛人都是从小白开始的,去进行能力要点拆分,去发现规律。
用看上去很笨的功夫,其实是在每一点跟自己死磕,量变引起质变,终会大成。
比如,前不久自己去洗车的经历,感悟很多。
通常来说,车主去到洗车店洗车,只是一个单点行为。不同的店面(老板),即便是单点,一样可以进进行联结,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们都知道,洗车店里不只有洗车这一项业务,还包括去污、打蜡、车饰、换胎、保养等等项目。这里面的每一点,看上去是独立的点,但是如果老板懂得系统化思维,就能够进行更多的发挥,带来更好的生意。
比方说,我和朋友两台车一起去洗车,车子在开始洗的时候,就会有店员过来跟我们进行一些车子方面的介绍,无非就是推销业务。
我没打算做其他任何的项目,我的那个朋友听的似乎很认真。
店员讲了很多有价值的要点(刚好是我那位朋友最近需要的),如充值送免费洗车卡、车内饰品的优惠券、车身去污等等,同时价格方面也优惠力度挺大,我一边听着一边拆解。一番消化后,其大致的系统逻辑如下:
把车主常见的痛点,进行联结打包,进行大力折扣销售,完成最终的业务订单。
这位店员很厉害,是个推销高手,当然,他也是一个系统化思考的牛人!
【小结】
站在多维视角,看看自己的职场专业技能方向。
分清阶段、划分步骤、抓住要点,去进行梳理联结,你会见证能力上的跃迁。
阶段三:系统化思维之“面”,组合。抓住要点,联结成线,再然后需要我们进行线与线之间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平面。
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多元组合输出,更高的视角产生更大的价值。
比方说,在工作中,不同阶段(角色),所需要的价值面各不一样。
作为职场小白,刚刚进入职场,需要进行的岗位能力层面修炼集中在哪呢?
心态调整、对职场的认知了解、新的工作尽快可以上手、跟同事之间的熟悉沟通。
上述每一条线,都是重点,作为新人,需要将上述四条线连接起来,形成自己的工作能力圈,只有这方面没有问题了,眼前的这个岗位才足以胜任。
作为职场精英,对应的技能线则不一样。
某个岗位上的专业度、团队内外的合作沟通能力、工作结果的表达回报、与人相处之道,这是在岗位精英层面需要修炼的要点,也是主抓的层面。
作为管理角色,如何成为卓越的管理者?同样需要梳理自己的能力线,去逐步建立自己的圈层优势,如时间管理、角色认知、团队管理、目标的计划制定与达成。
我们经常讲的全面,其实都离不开一根根线。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想要变得更好,就得理出这些线,再组合成面。
【方法】
例如常见工作中的层面划分:
①事务层面,如日常化的工作标准化,便于高效开展。
②过程层面,如常规日程工作的流程管理、周会月报。
③建设层面,如工作里的提案改善、项目优化思路。
④发展层面,如个人进修、学习成长、爱好拓展。
【小结】
要知道,现在的结果,都是过去所有的你的经历。
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去梳理,并转为价值,输出到实际的应用层面。
当你的圈层越来越规范化,很多事情就会轻车熟路。
阶段四:系统化思维之“体”,成型。把实践过的有效行为进行加工固化并成型,输出符合自身类型的“日常行事库”。
在我们身边常见的“体”很多,如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等等。每一个我们可以将其看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在你需要使用它的时候,直接进行调用即可。
【价值】
只有当我们正在理解并实践了系统化思维之“体”,即成型,才能在实际工作学习中更高效进行推进。具备了这种能力后,我们只需要投入20%的精力,就能产生80%的成果。
回到真实的应用环境中,其实是一样的。
每一个“型”,就对应一种应用场景。
例如,在公司里有一次被领导告知要进行一场会议接待。
在这之前,公司从没进行此类的活动,当然所谓的执行参考标准更无从谈起。
自己从流程的先后,各个可能需要的常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思考,罗列如下
①参访意义
②人员背景
③时间地点人数
④时间对接
⑤抵达接待
⑥参访环节
⑦企划品/设备准备布置
⑧桌椅板凳相关用品
⑨会前/中/后的细节在确认
⑩结束合影
总结后,我发现这只要我把握这十个点,这次的会议接待就能妥善安排好。
最终的结果,也是按照我的既定轨迹,圆满结束。于是,事后我总结了一个此类会议的可视化“成型”参考(见下图)
以后,只需要再有此类事情,只需调阅即可,无法再冥思苦想,大费周折。
这就是有系统化成型所带来的力量。
【小结】
有方向的系统化输出,是高效成型的保障。
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要明确目标、做好分类、有的放矢。
做到以上要求,执行中才能更有效地让系统化思维“成型”,取得最佳效果。
阶段五:系统化思维之“台”,载体。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类载体上,载体即平台,平台影响未来。
比方说,此时此刻我在进行内容创造,我身边就有不同的平台(载体)。
书桌在地板上,地板是一种平台。笔记本、茶杯、圆珠笔、手表、鼠标都在书桌上,书桌是一种平台。我坐在椅子上,椅子是一种平台。
我们思考很多问题的时候,其实需要结合自身所处的平台(载体)环境,才更靠谱。
【提示】
身处不同的平台,所产生的思维认知大不相同。
想要更系统化,就得跳出既定视野,从相关的不同载体去进行思考。
多维度进行解读分析,才会获得相对全面的参考指导。
举例,我手里捧着一本书,很仔细的看着。
但是,在不同的平台上,其收获各不相同。
在普通火车上,我除了读书,我还会看到车厢里各类人群的千姿百态,体验生活。
在高铁上,我除了看书,我还会看到不同工作岗位(事业)上的人们,忙碌打拼。
在飞机上,我除了看书,我还会看到航班上的白领金领,对生活的执着期望热情。
因此,只是简单去看一本书,在不同的载体上,你的心情是不尽相同的。
外在环境会莫名赋予你一种能量,去感染影响你。
回到工作中,学会善于跨平台多维度看问题,核心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吸收转化。
在实际工作中,看问题可以更多元,比如:
A.行业:自己所处行业的趋势变化与阶段,起步、成长、稳定、衰退。
B.企业:从产业链的视角看目前公司现状,正处于整个链条那个位置。
C.职业:自身工作在企业里的升迁通道,业内公司的职业成长路径点。
D.专业: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如何,横向纵向多去对标,好好去升级。
一旦你具备了平台思维,你就会在看问题的时候,比一般人略胜一筹,更有格局。
【小结】
你有怎样的平台视角,才会看到想到最终做到。
总结如何才能形成系统化思维呢?我结合自身实践与感悟进行了分享。
虽然需要时间,但其实并不难,掌握核心五个字,
①点(入口):真正的高手,都是日积月累,一点点积蓄而来。
②线(联结):当你掌握了几个关键点,学着去寻找彼此的关系,进行相关联结。
③面(组合):抓住要点,联结成线,进行线与线之间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平面。
④体(成型):把实践过的有效行为进行加工固化并成型,输出“日常行事库”。
⑤台(载体):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类载体上,载体即平台,平台影响未来。
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相信你会成长更快。
高效的系统化思维,指日可待。
加油!
-END-
关注【职场逗伴匠】,每次学一招,职场没烦恼。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点赞、评论、转发就是最好的支持。
逗趣职场每一面,伴随你我每一天,匠心传道每一言。
我是职场逗伴匠,一个跑马拉松的知识手艺人,助力职场人的自我效能提升。
【作者简介】职场逗伴匠,“我是好讲师大赛”全国50强 / 美国ACI认证职业讲师 /青云计划获奖者/ 今日头条&悟空问答 优质职场领域创作者 / 职业生涯规划师 / 自我效能管理达人/ 专栏原创作家 / 5:00早起倡导者 / 马拉松跑手 / 读书控 / 旅行生活践行者 / 视觉手绘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