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终结,就是历史的艺术结束了,生活审美化就是日常生活越具审美水准。前者否定了艺术这实践科学的历史变迁、传承、变革与创新,后者则是否定了生活审美的局限与实践。反过来讲,生活审美化不意味着就成为艺术,毕竟艺术是实践的科学,既然是科学就高于生活,只是更强调实践。而艺术终结无非是过去的艺术终结了,可未来的艺术却诞生了,无论承认与否,艺术是发展的。
艺术在于美的高度与科学的统一,达到一定临点即称艺术,否则就是美的某种体验,或于时代特定人群或于普众。而生活在于品质提升品格进步,达到艺术的某些美,至于审美化到达何种境界就是艺术,则是艺术的层次界限。举例讲,业余爱好画了一幅画,于生活余闲自娱自乐,就可叫生活审美化了。而业余画获得更多人或将来被赋予艺术界层,符合彼或那时代的艺术水平,则该作品就艺术了,也意味着此作品艺术本体与客体都终结了,叫彼艺术终结了。因此,生活审美化形而上了,艺术就终结了,艺术终结了,即艺术形而下了,生活就审美化了。
因此,艺术终结与生活审美化,这两组概念以及两组概念里的两个概念全偷换了。艺术与终结偷换了,生活与审美化偷换了。艺术与终结如同人生与人死一样,人生包含人死,人生重个体,人死重个体的社会性,二者不可比,前者与后逻辑在内涵外延均不同主体不同维度,怎么能有逻辑关系呢?显然偷换概念,如果提新艺术生旧艺术死即旧艺术终结,则正确的。同理,生活审美化>生活审美>生活美,也如同(社会)人生>(个人)人生>人死(只能是个人)一样,社会人生审美化了就等同一定界限的艺术,而个人人生审美化了却未必一定艺术,因为艺术首先是社会性。所以两组提法及组内两个提法均存在逻辑错乱,无法比且都正确且都不正确,就是悖论。
艺术终结论与生活审美化论,两种思想实质是同一概念的两个不同解释,殊途同归。艺术终结在于无法区分艺术与生活在美的指向,即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几乎一致的情况下,艺术如同生活,生活如同艺术,实际上,这种思想是把审美价值等同审美标准或审美原则,必然导致生活与艺术界限模糊。
同样,生活审美化是生活从美学角度把审美过程与生活时间维度等同了,把审美的本质、抽象的美学生活化,把具体的生活过程的审美活动直接抽象化并等同于艺术层面的美学意义。这样一来,当然生活审美化就叫艺术,也就会有艺术终结的论断。
这种把艺术与生活混淆,把审美化与审美混淆,把艺术的美学意义与生活的美学意义混淆,把艺术的实践放大与生活审美情趣放大相混淆,把审美化与审美混淆,把艺术的思想性与生活的思想性混淆,都是偷换概念、逻辑错乱,尽管判断(即提法)是正确(即不能说错误)的,但是至少有三层隐忧:
①艺术的漠视,或不思进取,还是要坚守艺无止境,如同很多所谓的艺术家达到一定瓶颈后就离本行而追求外行或社会意义,而不愿坚守并精益求精、超越自己。
②生活的傲视,或沾沾自喜,还是要坚守“安分守己,如同很所谓的草根艺术家达到一定高度就自以生活本就很艺术,甚至真把自己当艺术家,唱一首歌成名就成科班,写一幅书就成书法家,只能呵呵呵呵。
③社会价值观出问题了,助长艺术不再艺术,生活美的情趣就是生活审美就是生活审美化就是艺术,如此,当然艺术一点门槛都没了,当然很生活。
时代的局限难免会出现艺术发展的困难与困惑,但生活就是艺术之母却成就艺术降低自身,回到艺术本质的一句俗语:艺术来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此,艺术永不终结,生活永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