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能够这样问,说明你很看重孩子启蒙阶段的教育,特别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用心孩子的未来发展。
在我看来,思维是维系孩子能力的关键,一、二年级,可以这样尝试:
1、阅读加概括模式。就是家长可以选择,与孩子语文教材学习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孩子阅读,读过后,家长提出一到两个问题,让孩子回答,如果回答不满意,家长再引导孩子回答,以求完全正确。也可以家长不提问题,让孩子自己总结三条左右的文本内容,达到锻炼孩子抓取文本信息的目的。
2、看实物,看图景,讲故事,引想象。家长要求孩子看到一样东西,或者一个场景,要孩子自己讲一个故事,故事不要太在意长短,早先的时候,主要是让孩子开口,启迪孩子的想象力。这样做,孩子就会开动他的思维,圆满自己的故事情节,自然而然的就锻炼了思维能力。
怎样引导二年级孩子独立思考数学题?
二年级的数学题,一般来说都是比较简单的。除去少部分的题,剩下的都应该是孩子可以自己做出来的。
但是现实中,很多孩子经常会出现卡壳的情况,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面我们说说如何提高孩子独立做数学题的能力。
基本的原则是:家长示范,边说边写;孩子练习,边说边写。
第一步:多读几遍题目,适当提中间问题帮助思考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感觉,孩子自己读题就是无法做题。但是一旦家长帮读一遍题目,孩子就有思路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是家长在读题时的轻重缓解让孩子抓住了重点,而孩子读题的时候,把精力用在读题的“正确”上面,而无法形成事物之间的联系。
所以,家长看到孩子不懂得题目,最开始就是试着读一遍题目,然后让孩子模仿着读一遍。很多题目,特别是应用题,本身就是一两步的解题过程,孩子一般就能自己想出来了。
第二步:动手画重点在读题的过程中,家长需要示范如何把重点画下来。重点相当于是已知条件,让孩子从这些已知条件中建立与问题的联系。二年级的题目,一般就是一两步的运算,使用的方法也只是常见的加减乘除。
这里分3种情况:
1、一种是有隐含条件的,需要孩子能够找出来。
2、多余条件的,孩子需要会排除。
3、两步运算的,孩子需要能够搭建中间问题。
第三步:巧用实物或者图示来帮助理解有些题目,需要使用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理解。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更多的是使用图示法来帮助理解。
第一种,画小圈圈或者三角形之类的简易图示。
第二种,可以用线段图,线段图的优点是能够快速的表示很大的数:
第四步:试着换一种说法,把问题场景化这种方式,比较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
例如:商店卖出圆珠笔34枝,比卖出的钢笔多12枝,卖出钢笔多少枝?一共卖出多少枝笔?
重点理解第二句,把它转化为:圆珠笔多还是钢笔多?圆珠笔多。
我们可以把题目变成:
卖出圆珠笔34支
卖出的钢笔比圆珠笔少12支,钢笔是多少支?34-12=22(支)
一共卖出多少支笔?钢笔和圆珠笔一共卖出多少支?
34+22=56(支)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示范,希望能够给家长辅导孩子带来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