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很费嗓子,其原因为声带疲劳,是不科学发声造成的。我曾经业余时间跟老师学过三年声乐,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发声时如果全声带振动,不光效率不高,而且极其容易疲劳;只有声带局部振动,不光效率高,而且声带也不容易疲劳。如果长期发声不科学,导致的结果就是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会进一步降低声带的效率,导致声音沙哑,甚至会失声。保护声带可以从“标”和“本”两个方面来进行调理:治标,可以用一些能够清咽润喉的药物,比如胖大海,这是老师用得最多的,西洋参、黄芪、沙参、橄榄、桔梗、罗汉果、玉蝴蝶等可以组合使用,通过补气养阴,清咽开音的方法来促进声带快速恢复正常,但这些方法只能治标,不能彻底改善声带疲劳。治本,则必须采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声乐讲究“唱在气流上”,意思是唱歌时咽喉、口腔等部位根本不需要用力,只需要使用腹腔运动产生的气流来促使声带发出声音,这种声音穿透力很强,结合胸腔,口腔和鼻腔的共鸣,就是我们所听到的美声。我买过上海声乐研究所林俊卿博士写的一本《歌唱发声的科学基础》,里面有一句话解释了正确发声的生理状态,那就是当人的吸气肌群越强大,人的发声能力就越强,当歌唱时人的吸气肌群能够长时间维持的时候,人就能够自如而且能够长时间地发声。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女朋友的问题,就在于她的吸气肌群没有得到锻炼,平时讲课时吸气肌群无法维持长时间发声的正确状态,导致在不长的时间里由于吸气肌群的疲劳而被迫使用环甲肌及咽部周围的肌肉用力,导致全声带振动,而产生费嗓子的感觉。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锻炼吸气肌群,方法很简单,就是每天重复快速抽泣式地吸气,或者采用闻花香的方式吸气,等到吸满之后保持这种状态,一直到不能维持。这样每天不断联系,就能够锻炼吸气肌群。发声是一种胸腹联合式呼吸。光锻炼吸气肌群只是科学发声的第一步,下一步则需要锻炼横膈膜的力量。因为科学的发声状态,就是胸腔的吸气肌群保持吸气的状态下,腹部和横膈膜挤压胸腔的空气,通过声带发声,这就是一种胸腹联合式呼吸。国内叫做丹田音,有时候唱一些歌剧片段,我能够感觉到丹田部位能够控制发声,实际上是腹部的肌肉挤压胸腔空气进行发声的感觉。国外的声乐大赛有一首必唱的歌曲《女人善变》,考的就是横膈膜发声的能力,那么怎样锻炼横膈膜发声呢?狗喘气法方法就是尽量伸出舌头,张开口,像狗一样快速地呼吸,当你在五分钟之内都能快速地呼吸时,可以进一步锻炼,方法是躺在床上,上腹部放几本书,要有点重量,然后采用狗喘气法练习,我当年最厉害的时候可以放二十本书。经过这两种方法的练习,就可以初步具备比较科学的发声基础,讲课时也不会感觉那么费嗓子了。当然,进一步的练习,还需要找专业的声乐老师或者播音老师,系统地练习科学的发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