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试论整体性声乐教学方法;一、歌唱心理与生理二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2-04-16 08:28   点击:223  编辑:柴雅   手机版

正确的教学思想、方法,是中外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通过歌唱实践和声乐教学实践取得成功后,总结出的宝贵经验。通过对这些声乐文献的学习、研究,结合自己声乐学习实践、声乐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在声乐教学的实践中,注意整体性的声乐教学方法,才能使声乐教学和学习声乐的学生在声乐训练的实践中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的“整体性声乐教学方法”,就是在声乐训练中,把生理、心理、情感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唱歌是整体的活动,正确地歌唱是呼吸、共鸣、发声器官与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对音乐准确表达等诸多因素共同协调、配合而成的。它们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所以,只有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歌唱的整体性配合协调,也就是达到歌唱的最佳状态。

在声乐教学的实践训练中,如果教师只强调局部调整的重要性,而忽略局部调整只有在整体歌唱的正确状态下去调整局部的原则,就会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割裂其他,只重片面”的现象。学生越学,方法越多,越学越困难,教师费了很大的劲,又不见教学效果。下面,就整体性声乐教学方法试从几方面作具体阐述。

一、歌唱心理与生理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协同活动为物质基础的。整体性声乐教学方法首先关注的是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即全身心整体歌唱的正确状态。

从心理及歌唱技能形成的过程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兴奋过程广泛扩散为特点。初学者学习要求迫切,强大的体内外感觉冲动传入中枢神经之后,在大脑皮层内引起广泛的兴奋和抑制区。但是,由于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加之没有形成较好的歌唱技能,歌唱时表现出妨碍发生歌唱肌肉运动,造成整体发生器官配合不协调,多数人出现声音尖锐、刺耳、僵、直的现象。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分化抑制,即内部抑制,也就是说,歌唱者不再将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空间的音响效果上,而更多注意体内共鸣腔体打开后产生的音响效果,以及共鸣腔体内明亮的音色和包围着明亮音色的较暗的共鸣空间。随着这种分化能力的加强,逐渐清除了多余的妨碍发声歌唱的肌肉力量和错误的表现,歌唱技能得到提高,使发声歌唱的技能越来越协调。歌唱者的整体歌唱状态正确,为更高程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是稳定自动化阶段。随着机体各系统活动的协调性改善,大脑皮层动力定型已巩固,歌唱状态趋于高度协调,歌唱达到了“松、通、情、表”于一体的完美程度。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系声乐专业的学生入学水平起点普遍较低,多数出于上述第一阶段。他们除了自身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外,还存在心理与环境的适应。例如新教师,新教学方法,学习规律的变化,这些都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失衡。表现在声乐学习中,多为该拉紧的肌肉如:声带、咽壁以及产生有弹力、富有弹性气流的肌肉放松了,该放松打开的腔体如: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不能完全打开。整体发声器官的协调配合差,声音的整体贯穿更为困难,这些现象是由于心理状态不平衡所致,因而这是声乐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声乐教学要着眼于“松、通、情、表”这四个方面。我认为,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在“松”字上下功夫。所谓“松”,应当主要是心态、心理的放松,即要有一个舒畅的心情,一种美好的歌唱欲望。在整个声乐学习过程中,必须建立这样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是我们上好声乐课学习好声乐技术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心态下,妨碍发声的肌肉才能放松,帮助发声的肌肉才能积极拉紧,放松是一个手段,拉紧才是目的。只有把妨碍发声的肌肉全部放松,相关的歌唱器官,有关的肌肉、肌肉群,才会积极有弹性,有合理的紧张度,声音才能松弛,表情才能自如。有些人常常会被歌唱家们声音松弛的演唱,表情自如的表演所蒙蔽,因为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因为他们放松了才有这样的好声音。其实,这是歌唱状态正确,发声歌唱的各个器官整体协调配合的结果。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不解决好心理状态,从一开始就盲目地要求学生放松,追求效果,无疑对于一些心理素质不佳的学生来说,就容易产生不良的效果。像有些学生为了放松,就虚着唱,躲开声带唱,声音都是虚的假的,长期这样唱的结果是声带小结。也有的学生追求明亮结实的声音效果,喉咙没有放松打开,拼命喊,发出来的声音没有音量、音色、高音无法上去。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心理与生理系统所致。要解决学生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声音放松、通畅,就要随时调解,消除学生产生的心理不平衡,使之在正常的状态下去练习。我曾尝试授课前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欣赏感兴趣的演唱,帮助学生理解歌词,讲述歌曲(剧)的创作背景以及故事内容,讨论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和特点,针对学生的问题,分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感受等等,首先使学生心理得到放松,思想上有了一定的准备,同时我们师生间也产生了心理共鸣,这些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有,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准确幽默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可制造一个良好、轻松的课堂气氛,这对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在这个阶段,我认为,不能过多地给学生讲声乐理论,这样容易把学生的思想认识弄乱,要给学生最直接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多地通过一些难度较小、易掌握、旋律优美、蕴情丰富的声乐作品来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内心感觉”,即培养学生能够具体认识与感受的、并不复杂的训练状态与良好的心理状态相结合。这时,如果学生感觉到了,唱对了,再给学生讲方法,使他明确怎样做对他有好处,使学生在理论认识上和歌唱实践上都能巩固住。万一有什么不顺利的事发生,他们的心里会有个判断能力,心中有数。为今后的顺利发展铺平道路。

二、声乐的艺术与技术
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音乐是表演艺术,是通过演唱、演奏为听众所感受而产生的艺术效果。在声乐表演中,音乐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是:艺术是目的,技术是手段。在声乐教学中也同样如此。对于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初学者往往很难将两者统一起来,不是有情无声,就是有声无情。这就需要教师从整体歌唱出发,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调整、协调。好的歌唱应该具有生命力,而不是枯燥、机械地练习,因而我们必须用艺术带动技术。我国传统声乐所讲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很好地解决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也正是这种“声情并茂”的练习,才能使歌唱更有魅力,使艺术更加感人肺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以情带声”这种方法运用于学生学习声乐作品,而且还要把它贯穿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之中。当然,从练习到不同风格不同民族作品的学习中,“以情带声”的分寸把握及表现方式,手段不大相同,虽然这些手法的差异是由于文化、语言、环境、风格等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属于文化人类学的问题。但这里我所强调“以情带声”是观念问题。这种观念可以塑造普遍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种普遍应用的方法。在此,我特别赞同吴壁霞在她《试论鱼与熊掌能否兼得》一文中谈到的“以情带声”中对“情”的理解。她将“以情带声”中的“情”理解为“曲情”和“智情”,“曲情”即“曲中之情也,解明情节,知其中为何如人,其词为何等语,设身处地,体会神情而后发于声”(王德晖、徐沅微《顾误录》“度曲八度”)。“智情”即运用心智来启迪思维、联想、想象,学会注意观察来捕捉大千世界一切能作用于声音表现的情感和心理上的元素。我在这里着重想强调“智情”,因为我认为它不仅是获得“曲情”的前提和方法,而且是能引起歌唱者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可以产生很好的歌唱效果。这种效果是歌唱者心理变化引起与其相应的生理变化的结果,不仅仅声音效果会变化,整体的呼吸控制、共鸣腔体的大小等都会发生变化,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必然也是不同的,听众自然会从音响中感受到感情的变化。我们在教授学生技巧时,不要单纯地只强调技术,而是同时教授学生“用心唱歌”,学会用“心”表达情感,用情感带动声音,用音乐感染学生的内心并促进技术的提高,这就大大开拓了学生的发展道路,较好地协调了学生歌唱的整体性。

三、整体性歌唱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综上所述,整体性歌唱教学原则,就是要求学生在歌唱中做到“局部服从于整体,整体服从于内心,内心服从于音乐。”整体性歌唱教学的方法就是把生理、心理与音乐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有效地平衡、协调学生各部分歌唱的技能。整体性歌唱教学的方法归结起来有以下优点:

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㈡可以使学生尽快建立起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发声器官局部肌肉的紧张和松弛,声音达到“松、通、情、表”的境界,提高他们完整练习与歌唱表演的能力。

㈣拓宽了学生学习声乐的思路,为今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系声乐专业的学生入学时的声乐水平较差,要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达到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需加倍努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毕业后大部分都从事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他们在学校的任务不是单纯地教授自己所学的某一专项技术,而是担负着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因此,这就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也是更为全面的要求。这种整体性歌唱教学的方法,在全面提高学生声乐艺术素质方面有着突出的优点。学生们把握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自己得到全方位的提高,还可以把它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之中,这对提高广大爱好声乐的学生整体艺术素质是大有裨益的。同时,这种整体性歌唱教学的方法,不仅仅在声乐,在器乐、舞蹈等音乐学科内也可广泛进行尝试。所以,整体性歌唱和教学的方法,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同行们对教学的整体性进行研究,使之更加完善,更加推广运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挚爱的声乐教育事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