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教音乐的同学曾经在指导学生时说过“胸腔共鸣,腹腔共鸣”,但我不知道啥意思
(1)唱歌科学发声状态包括:
练声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初级发声练习曲,这些练声曲篇幅短小,无钢琴伴奏,练声曲以连续半音上行或下行进行,多采用音阶、跳音、琶音进行训练。这类练声曲没有固定的出版教材,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歌唱能力来挑选适合的练声曲。另一类为篇幅较长的练声曲,这类练声曲多以成套教材形式出现,乐曲的旋律性较强并配以钢琴伴奏,此类练声曲集目前市面上出版的有多部,如:《孔空声乐练习曲50首》、《阿勃特声乐练习曲》、《斯皮格高级声乐练习曲集》等等。第一类练声曲,是目前我国声乐教学中广泛采用的。此类练声曲为歌唱者掌握基本的歌唱状态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训练多针对某一种单一的技术类型来进行,比如连音练习:
5 4 3 2 |1 - - -|| a
用同一个母音a在3个八度之内以半音级进的方法反复歌唱、重复训练,以期达到使歌唱者在固定声区内使用这个母音演唱时不出现技术障碍,声音流畅连贯。同样,跳音练习、琶音练习等都是如此。不得不说这样的训练是有必要性的,它通过重复训练能够使歌唱者掌握固定的发声基本状态、掌握母音发声以及某一种类型的歌唱技巧,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弊端。这类练声曲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性、机械性,旋律单一,不易调动学生的歌唱兴趣。同时,在歌曲演唱中,固定的技巧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是歌唱性,歌唱者要演唱旋律优美流畅的作品,只进行机械的技巧训练现实是远远不够的。
在声乐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练声状态较好,歌曲演唱却差强人意。这时候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学生不够聪明,不能将练声的状态、技巧灵活运用到歌曲中;演唱歌曲时没有感情、情绪不到位、声音不流畅。出现这些问题,作为老师可能要更多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在这种重复的机械性的技巧练习之后,学生是否就做好了演唱歌曲的准备?老师在教会学生该有的基本歌唱状态和技巧后,有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在歌曲中使用呢?在笔者看来,在进行完基本的练声后就进行歌曲演唱是不科学的,在练声曲和歌曲演唱之间存在着一个断层,它使得我们在教学中无法实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基本原则。此类基本练声曲的训练是没有情感的纯技能的训练,并且各个技巧之间缺乏连接,这是导致学生在歌曲演唱中时好时坏,没有乐感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进行另一类篇幅较长、旋律性强的练声曲(Vocalise)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