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去搜寻一些教学视频来学习发声位置和用力技巧。如何确定以及产生共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手抚摸身体对应的位置,是否产生震动。
头腔共鸣,你把手放在额头或者两侧太阳穴,当你发声时候,可以明显感觉到手收到震动,感觉到微微麻木。
鼻腔共鸣,你把手指放在鼻梁上,产生鼻腔共鸣时候,手也能感觉你微微震动的麻木感。
胸腔共鸣,顾名思义就是把手放在胸口位置,锁骨往下6-13公分的位置。
歌唱共鸣的方法有哪些?
歌唱共鸣有三种方法或形式:
①口腔共鸣,指声音从口腔以及喉头上部的咽腔中获得的共鸣;
②胸腔共鸣,指声音从胸腔的气管中得到的共鸣;
③头腔共鸣,指声音从鼻腔以及额窦、蝶窦等处得到的共鸣。
以上三种共鸣形式,其中以口腔共鸣为最重要。歌唱者通过以上各共鸣腔体的共振,能使歌声丰满、洪亮、圆润、嘹亮。并能稳定、持久地保持良好的效果。
获得歌唱共鸣的动态技术方式有很多,比如,通过采用使喉咙至鼻腔保持如吃惊样的扩张方式,使歌者体会到从人体内部腔体到体外空间具有通畅感的方法。再利用适量的气息,对声带闭合的间隙做持续的吹动动作。而不是粗暴的强力气息冲击,在我们的喉咙和下巴周围的肌肉相对松弛,声带就会发出既松弛又通透,既结实又明亮的基音。从而促使歌唱的声音产生更富于高泛音如彩缎般的光泽和色彩。
再比如,采用练习“哼鸣”的方法,实际上,练习哼鸣并不是什么复杂的特殊技术动作。如果我们平时认真注意一下生活,注意一下孩童的玩耍,他(她)们模仿飞机的轰鸣,汽车或摩托车的嘟……的鸣响,或者是模仿牛羊的叫声,我们都可获得一种惊奇的启示。即我们会发现通过做以上的模仿练习,从发出声音的自体感受上,会体验到我们的鼻子(鼻腔)到头顶会产生一种较强烈的振动轰响,而这种搌动鸣响,恰好就是所谓歌唱所需的特定共鸣效果。
歌唱共鸣的方法常用的有三种: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1、口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第一个共鸣区域,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发声时口腔上下自然打开,微微抬起笑肌,下巴自然放松稍向后微收,同时上口盖向上抬起,这时,声带发出的声波就会随着气息伯推送离开喉咙,流畅向前(硬鄂前部)集中反映而引起震动。堤舌这种口腔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于与头腔建立联系,还可减少咽喉的负担,起保护作用。2、头腔共鸣:把口腔内声波在硬鄂上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下颚骨放下,软腭和小舌尽量上提,仿佛喉咙里含了个鸡蛋,使口、鼻咽喉之间的空间和通道更加亮些,声波使沿着上鄂骨而停到鼻烟腔、鼻腔等,从而引起震动。这种共鸣效果使声音清脆、丰富、富有光彩。3、胸腔共鸣:唱歌时,咽喉部呈打哈欠状态,下鄂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点从硬鄂移到下齿背上,使声音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震动,并继续传送至胸部引起共鸣。练习胸腔共鸣时,肩部和胸部呈放松自然状态,只是丹田和腰部用力支撑,利用横隔膜有节制控制气息。千万不要过分的因追求胸腔共鸣而压喉头,从而产生浓重的喉头音误认为胸腔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