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怎么练习用后口腔发音?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2-11-25 19:39   点击:292  编辑:曹卿   手机版

口腔后部是美音的正确发音部位,但是在练习中不用刻意去寻找后口腔。只要尽力去模仿Native speaker 就可以了。就像我们学普通话也没有研究过前口腔一样。刻意的去追求,往往误入歧途,本末倒置。

练习声音的几种方法?

高音的唱法 爱好唱歌不妨看一下 不管你是否专业的学习过声乐,我想这篇文章都会使你受用的

唱好高音并不难

高音靠共鸣

刚从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微弱而单纯的,既不能打远,也不能变化音色。从声门出来的声波辐射到口鼻之外,所以能有那么大的音量和那么复杂的音色,是因为经过了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以及这些腔体的调节。这就好比提琴的弦、音箱和弓子的关系一样,弦离开提琴的本体,光用弓子去拉或用手去弹两根弦,虽然经过空气传播,但声音仍然没有多大。要是把弦放在提琴上,用同样的力量去拉或弹,声音就响得多了,这是因为提琴的音箱和弓子有共鸣作用的缘故。不过提琴的音箱、弓子的形状和质量都是固定的,因此音色的变化不很明显,听起来总离不开提琴的色彩。照物理学上讲,凡是充满空气的地方都可以发生共鸣。生活语言发音的主要共鸣器官有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把喉头以上各共鸣腔统一起来,叫做口咽喇叭。

除了这几部分主要共鸣腔以外,胸腔和头腔等部分也可以发生共鸣。可是,要想引起胸腔和头腔的共鸣作用,喉、咽、口、鼻这几个共鸣腔必须首先造成强有力声响把声音扩大到一定的程度,然后才能达到胸腔或头腔的共鸣,使声音更加加强和扩大。因此我们要想利用胸腔或头腔的共鸣,必须在加强锻炼咽、口、鼻腔共鸣的基础上来实现。

一般称软腭以上为上部共鸣,这部分共鸣腔的形体不变,窦是固定的。称软腭以下为下部共鸣,其共鸣腔的形体是可以改变的。变化口腔状态的主要机制是舌头、嘴唇、下颏和软腭的动作。舌头可以有前伸、后缩、提高、降低、平伸、翘卷等活动,嘴唇可圆可扁,下颏可开可闭,软腭后部可以上升或下垂。这些动作的互相配合,就形成不同形状的共鸣腔,也就产生不同的声

高音靠气息配合

前面已说过,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造成的。然而声带在发声时,气流从两声带之间冲过,不是声带的全体同时发生平均的振动,而只是两声带相靠最紧的部分发生比较强烈的振动。这个振动的产生,一方面由于声带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由于气流压力的强弱。如果声带的紧张状态保持相同,而气流压力的强弱有了改变,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也就是说,发高音时不仅声带拉紧,声带的状态有改变,气流压力强弱也有不同。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再熟悉一下喉肌在发声上的作用:

环甲肌有增加声带紧张度的作用,可使声带拉紧拉长;

环杓侧肌有旋转杓状软骨的作用,使肌突向内旋转,促使声门后部变窄;

甲杓肌有松弛声带和调节声带紧张度的作用,可使声带缩短;

杓肌有使两杓状软骨彼此接近的作用,因而增加声带的张力,使两声带靠拢。

当声带处于闭合状态时,环甲肌有拉紧声带的功能,这一拉紧的动作,对高音区的高音和关闭机能起着头等重要的作用。当闭合这两个动作完成后,声带才处于发声状态。环甲肌是由喉上神经控制的,其它各肌肉是由喉下神经控制的,而声门的闭合是靠喉返神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喉返神经的冲动频率,决定喉头的发声频率。

在生活语言发声中,常是靠环甲肌和环杓侧肌拉紧声带,再加上较弱的冲击来完成的。环杓侧肌有促使声门后部变窄的功能,因而声带也就相互靠拢。由于平常说话的声音都不是很高的,单靠环甲肌拉紧声带的力量也可维持。歌唱发高音时,单靠拉紧声带就不能满足需要了,必须改变声带的自然状态才行。杓肌和环杓侧肌都有使两声带缩短并增加声带张力的作用。它们相互协作,就可以发出高音来。

为什么声带缩短并增加张力就能发出高音来呢?我们可做一个小实验,拿着一根小皮筋,一头用牙齿紧紧咬住,一头用右手把它抻直。再用左手的手指来弹皮筋。皮筋抻得越紧,弹出的声音越高;皮筋越短,弹出的声音也越高。声带由于喉肌的收缩而被缩短能发出高音,道理也就在这里,增加声带的张力也是发出高音的关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